名家名曲——名曲里的春天

作者介绍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约1678-1741)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4GR%5XWSPCQE{B1YB_6_Y9X

1678年,维瓦尔第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那时的威尼斯是欧洲的音乐中心之一,到处都是音乐,有时船夫的嘹亮歌喉都可以和歌剧院里优秀的歌手相媲美,王公贵族府邸中更是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
1703年,年轻的维瓦尔第受了神职,由于他生有一头红发,此后人们都称他为“红发神父”。这位神父在威尼斯慈爱院(女孤儿院)里当了一个普通的提琴教师,一干就是几十年。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至今还经常演奏的那部《四季》。由于意大利从文艺复兴以来积淀了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因此维瓦尔第虽然身为神职人员,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太多的神迹,而是经常洋溢著清纯的气息,就像亚平宁半岛的阳光一样,给人以温暖和快乐。由于一直有一支听命于他的乐队,维瓦尔第大胆的进行试验和创新,他的协奏曲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主流乐器的组合。他的天才创作大大丰富了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运用也为日后的炫技技术的发展作了铺垫。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音乐正经历著一次巨大的变革,巴罗克时代复杂费解的复调音乐正逐渐被单纯自然的主调音乐所取代,巴罗克晚期的三位大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亨德尔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这种变化,依然还是音乐生活的中心人物;而维瓦尔第(其实也包括巴赫)没能适应这种变化,他的听众也对他的音乐失去了兴趣。1740年无奈的维瓦尔第只好前往维也纳,投奔早年听过他演奏并很赏识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在他到达后的几个月皇帝就死去了。失去了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一病不起,1741年终于客死在维也纳。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的贫民公墓里,与他同时埋葬的一批人中甚至还有被处决的罪犯。几十年后公墓就废弃了,让后人永远无法找到他的遗骨。

就这样,维瓦尔第清风一样的走了,留下的只有清风一般的音乐。

十八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罗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20世纪20年代,他的大批乐谱在故纸堆中尘封多年后重见天日,让人们可以欣赏到这些200年前回响在欧洲大地上的动人篇章。1978年在他诞辰300周年之后,一块纪念牌在公墓旧址上建起来的维也纳理工大学揭幕了,以表达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崇敬。

维瓦尔第除作有大量由一把小提琴及乐队来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尚作有不少用两至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来演奏的协奏曲和实为管弦乐重奏曲的大等,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

XQ6_S(8`E}$QTM_C4)@VUCS

作品介绍

1725年,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了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

《四季》之《春》E大调

第一乐章(快板)以回旋曲形式写成,其主要主题华丽而洒脱,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开曲即展开轻松愉悦的旋律,使人顿时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和生机。描写的是春光重返大地,小鸟欢愉地歌唱,森林枝叶随风婆娑,呢喃私语。突然,电光乍闪,春雷惊蛰,万物苏醒。这一乐章是整部《四季》中最为著名的乐段。

第二乐章(广板)很短,描写的是静谧而悠闲的田园风光:“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在簌簌作响的草丛中,牧羊人在歇息,忠实的牧羊狗躺在一旁。”是春雷过后,雨过天晴,小鸟又唱起了动人的歌曲,牧羊人和他忠实的小狗在鲜花丛生的牧场上悠闲小憩的恬静景致。乐章开始是小提琴声部以很弱的音量奏出的附点节奏音型,以及中提琴那有点唐突的、仿佛是牧羊狗的吠叫声的切分音型。在这个背景上,独奏小提琴以优美而恬静的旋律牧歌般地唱了起来。

第三乐章(快板)描写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乡间的欢乐景象:“伴随着乡间风笛欢快的音响,在可爱春天的晴朗天空,仙女们与牧羊人翩翩起舞。”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首当时颇为流行的西西里舞曲,它一开始就出现在独奏小提琴和小提琴声部,低音弦乐器奏出的和弦节奏和管风琴浑厚的音响则着意渲染了舞曲的欢快情绪。

 

关于春的名曲:

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海顿——清唱剧《四季》之春

舒曼——第一交响曲《春天》

斯塔拉文斯基——《春之祭》

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格拉组诺夫——《四季》之春

门德尔松——《春之歌》

撰写人:艺术教研组 袁愿

2016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