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Knapp先生所写的云大附中回忆文章翻译

我的云大附中时光

David Knapp

(我校前外教、我校与美国阿拉斯加州Mt. Edgecumbe高中交流项目发起人)

 

上了年纪的人总会时不时地回首生活中的一些精彩瞬间,我的职业生涯几乎全部投入到了教育领域,在云大附中工作的几年,是我很享受的一段时光,现在看来也依然如此。

1993年,我和我妻子梅里琳来到了昆明。梅里琳在云南大学任教,而我则被安排到云大外语学校教英语口语。1994年秋季我开始到云大附中担任口语教师,从此与云大附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大附中的教师之间从来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友爱精神,附中的领导和老师们经常聚会、交往,他们常常会邀请我参加。聚会时总会有很多好吃的,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样的聚会有时在餐馆进行,有时在某位老师家里。有时我怀疑,学生们是否也受到了老师们的友爱精神的感染。这些美好的回忆当中,有几件事是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次是我要去九寨沟旅行,由于膝盖刚做过手术,走路有些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附中领导派丁乐老师陪同我,一路上悉心照料。另一次是附中领导和老师邀请我和他们乘车去参观一所少数民族女子中学。在那里,那些女童不仅自己纺棉织布,还自己种植棉花。她们还为我们表演了舞蹈。

起初的几年里,附中的行政办公室和一些教室都在一栋破旧的楼房里,几年以后新教学楼拔地而起,我也很欣喜地在新教室里上了课。新楼很漂亮,设有新课桌、电子设备及黑板。现在附中已经拥有两个新的校区了。

学生们所受的英语教育水准出乎我的意料,但英语仍然是学生们的第二语言,因此在课堂上我讲话比平时要慢一些。我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们习惯的不太一样。我要他们理解中美教学方法的不同,但这两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由于我教口语,校方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班,这样学生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背诵,我也才可能对他们的表现逐一评价。

我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填了一张卡片交给我。卡片要求写上他们中文名的拼音、他们的英文名(如果他们愿意我称呼他们的英文名)、他们的出生年月以及他们的家乡。然后再那个学期,每当学生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都会唱生日歌。

也是在第一天,我会跟学生解释说,讲英语时用词或者发音错误没关系,在我看来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开口的一个理念。大多数时候,我会提问,然后抽一张学生卡片,点一个学生回答。我们从非常容易的问题开始,谈论他们知道的东西,而不是需要查阅资料的话题。每个学生都要带一本词典,大约第一天,我会问到诸如“你早餐吃了什么?”或者“告诉我你衬衫的颜色。”渐渐的,问题会越来越抽象。当我们谈论旅行的时候,他们要告诉我他们想去哪里?为什么?到那里做什么?有一次在最后一节课上,我问他们,“什么是信任?”这个问题及时对于第一语言是英语的人都很困难。通常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学生们参加当地称为“英语角”的活动。在“英语角”,他们可以问我他们想问的任何东西。这些问题通常是关于美国学生的、阿拉斯加州、旅行和美国风俗的。

在中国时,我强烈地感觉到,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朝着国际和平与和谐买进了一小步。人很难对自己的朋友开枪。刚到昆明不久时,我与时任云大外办主任的甘学春长谈了一次。我是一个国际组织——扶轮社阿拉斯加锡特卡分社的成员,扶轮社有组织国际间学生交流的活动,每个分社负责组织一名美国高中生和一名外国高中生互换。甘先生和我探讨了邀请昆明的一两个学生到锡特卡短期留学的可行性。这样,每年挑选云大附中的一名高中生到锡特卡的芒特埃奇克姆高中学习一个学期。云大附中至今已有11名高中生到芒特埃奇克姆高中学习过。

选拔交换生的过程是周全而耗时的,进展得非常顺利。秋季学期开学时,学校通知学生报名事宜,有意报考的学生首先要征得家长的同意,然后参加笔试。笔试只有一个问题,学生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用英语回答这个问题。云大附中、云大外语学校和云大外办的老师和我一起组成评判团阅卷,从每个学校选出笔试最好的三个学生。我总是非常乐意来到昆明参加评判团的工作。下一步是为这六个学生进行单独的口试,然后每个学校选出一名交换学生和一名替补。无论笔试还是口试问题的回答都没有正确答案。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理解用英语提出的问题和得体地作出回答的能力。

交流项目最初的几年里,昆明到锡特卡的交流学生在当地家庭寄宿。2001年起,学生开始改到芒特埃奇克姆高中上学,他们可以住校,学校为他们安排了阿拉斯加室友。中国学生可以选修许多课程,还可以象当地学生一样参加学校课外活动。中国学生在锡特卡会学到很多关于阿拉斯加的知识,当然,阿拉斯加学生也会更了解中国。云大附中的第一个交流学生是王爱华,她现在已经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了国际教育博士学位。

在同样的传播世界各地知识的精神引领下,云大附中先后派出四批领导和老师到锡特卡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在锡特卡,他们住在当地人家里,给当地人留下来非常美好的回忆。芒特埃奇克姆高中已派出过一个代表团到昆明。太平洋两岸的人们就这样对对方的文化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有了更深的感情。这真是太棒了!

 翻译:2009级高二理(4)班刘思佳、王芳、李映槿

指导教师:毕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