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老师散文:《景之伤》

做老师总有一点是让朋友们羡慕不已的,那就是每年有自由自在,了无牵挂的两个月空闲时间,在当今这个浮躁繁忙的社会是多么的难得啊!记得从三年前起,我就进入了平时存钱,假期旅游的循环生活中,一开始也倒过得不亦乐乎,心旷神怡,直到这样的出门越来越多,这样的足迹越来越广,直到这一次去了华东五市。

像每一个旅客一样,没有到过的地方总是最美丽的地方。满怀憧憬的踏上旅程之前,我已经知道上海是我国的第一大城市,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处处透着现代化的气息并承载了厚重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也梦见过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夜游和在“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聆听钟声,向往着秦淮河边的依依杨柳和小镇周庄的袅娜多姿,当然,最让人梦盈魂牵的是处处文化的杭州西湖……就这样一脚踏进飞机客舱,内心激动得像有小兔子在砰砰乱跳。

八月的华东平原,气温高得活像一个大火炉,恰逢我们去时是高温天气,气温一度达到40℃以上,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游玩的兴致,反倒让我觉得体验高温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好吧,尽情的热吧!这才是你们——海边平原最真实的样子。

在上海的时间里,从地铁到高铁,从轮船到磁悬浮列车,我通通体验了一遍,现代化的交通四通八达,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明快,现代化的都市高楼大厦,现代化的港口物流亨通,还有来自全世界,全国的许许多多的人每天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快速从城市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然而这种游玩的乐趣和愉快的心情在此后的几天里却渐行渐远,甚至在浮华的背后潜藏了更多的迷惘带给我心痛。

 这种心痛在苏杭,在乌镇,也在曾经去过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在我匆忙的行程里,在我肤浅的视线中。

中央电视台每天都在骄傲的播放着世博园的入园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天达到了五十多万,9月11日这一天,世博园的信息牌上赫然显示着从开园到现在一共入园5000万人次。但这个没有生命的数字真的值得我们骄傲吗?在杭州,每个旅行团都会把游客集体带到一个占地面积几百亩的丝绸织造展厅参观,多数游客都只能无奈的坐在外面的石阶上忍受着高温高热,“陪同”少数人购物,待导游吃饱喝足之后出来已是两个小时。如若哪一个景点没人购物,导游还会不高兴,甚至态度恶劣,尽管这已经比前段时间香港导游威胁游客购物的事要好,然而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又能有几个人依然高兴。在乌镇,古老的江南水乡有着不宽的青石板街道,剪票进去后就人挨着人,黏黏糊糊的往前挪着,无法照相也无法停留,感觉像是要排队上一列快开的火车。在苏州的夜市,刚刚听到小贩吆喝5元一碗的煮粉,在得知我们是外地游客时神奇的涨成了8元一碗。旅游,曾经是外国人的优越生活的表现,如今也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现实起来,尽管挣钱不多,但我们很认真的一分分,一元元省着、算着,好像明天就可以在长城上留影,在束河小憩,在海南潜水,在西藏虔诚的朝拜……,然而密密麻麻的人群,一会儿攒动到这里一会儿攒动到那里,像吃快餐一般咀嚼着文化的味道。在上海世博园里看着几个比赛盖章的大学生,我不禁惊叹;而看着排队七个小时只为进一个展馆参观的中国游客,外国人不禁惊叹。假如按照经济学中把总收入除以总支出得出经济效益来看,我们每个游客都是低收益者,不仅出钱出力,还出时间,最关键的是,每个景点带给每个人的收入就大打折扣了。旅游,当它变成了一种单纯拉动GDP的工具时,快速发展的经济却是以每个人的低收益作为代价的。

想起2009年的7月,我和同事一行去到了青海省的塔尔寺参观,在大殿外面,生凭第一次看见信教群众匍匐几千次磕等身长头,那样的场景终身难忘,因为虔诚,因为单纯,因为信仰,因为放下一切,所有的苦难在一次次起来跪下中被磨灭,所有的夙愿在磕完的那一刻期待达成。然而,很多的游客则更加泰然,如佛祖一般矗立在他们的正前方,好奇的凝视着他们的起起伏伏,木然的观赏着他们的朝拜!

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伤怀,国家发展了,经济进步了,而我们精神上的幸福呢?忙忙碌碌的众生只为让自己位更高,权更重,钱更多,知名度更大,这样才能住在西湖边的凯悦大酒店,才能品尝楼外楼的天价叫花鸡。每一处景致都在伤痕累累,因为它们早已不堪重负,看着每天熙熙攘攘的几十万游客,夜深人静时想必也会流泪!我们,是否该为它们减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