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思想•道路 ——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体会

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由此,十八大报告的主题词可以概括为:旗帜、思想、道路。也就是举什么旗、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走什么样路。

一、旗帜的力量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代表形象,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一个党、一个国家,举什么旗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旗帜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旗帜就是写进党章的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旗帜。在这面旗帜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在党的十二大之后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发展进步。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进则退,停滞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进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和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步向前推进,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有很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很快,特别是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等尖端领域有重大突破;国防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外交战线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和扩大。这一切成就的总和,造就了“中国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当代中国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需要有一面旗帜把全国所有力量凝聚起来,拧成一条绳,奔向一个共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如此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其一是它代表了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群体,包括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的利益,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其二是它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为社会各阶级、阶层所共识和接受;其三是它体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了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方面人士的大团结,其中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各爱国宗教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在中国举什么旗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始终不渝,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如果旗帜变了,道路、理论、制度也都会跟着变,所取得的成果也将丧失。苏东剧变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是改旗易帜。因此,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1、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本党名为“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结合中国共产党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参照俄国共产党的经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正式《党章》。

2、1927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建树,但修改的新《党章》,却是一个里程碑,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政党体制。明确提出了党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3、1945年6月,中共七大修改《党章》的最大成功在于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但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实际。鉴于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刻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理论渊源、理论创新与理论地位。随后,在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偏向”。至此,“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1982年,十二大《党章》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解释,使用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经典解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正确表述,引导全党的思想建设日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新《党章》逐步引导全党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从十二大开始,党内逐步走上了“依章治党”的健康发展道路。

5、2002年,十六大《党章》:“三个代表”的新飞跃。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关于党的性质的理论表述,都是“一个先锋队”、“一个代表”、“一个核心”的基本表述,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革命时期“是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的新《党章》,把过去的“一个先锋队”、“一个代表”、“一个核心”的表述,升华为“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新表述,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根本属性从过去的“1-1-1结构”到“1-2-3结构”的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性飞跃,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战线的新贡献,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成就,同时为迎接21世纪的伟大辉煌作出了深远的政治准备。

6、2012年,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中国道路:通向梦想之路

中国梦是一个热词。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道路。

1、中国道路是一条为了我们自己的路

道路的选择当然要与梦想的指向相匹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行时空的大幅压缩与跨越,我们要用数十年走过现代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道路必须是一条赶超之路。为了赶超,我们的道路要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组织调动起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上下贯通,统一行动,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为了赶超,我们的道路要能和谐包容。中国道路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发展进步中的有益经验,吸纳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成果;在消除不利于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克服阻碍社会群体创新奋进的不良现象,营造各尽其能的氛围和环境,把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等等方面,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具有了独特的优势。

2、中国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

地上本来没有路,走得多了也便成为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也许只有三十余年,但中国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则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算起。九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艰辛探索、曲折徘徊、凯歌突进,各种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各种艰难险阻都跨越过,也正是这丰富的经历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心中有数。不仅如此,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又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连续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等等,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而是一场伟大的、已经成为实践的社会运动。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3、中国道路是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马克思曾经讲过一段话,一个社会发展的条件不是我们自己选定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我们不可能避开这些因素和这些因素所带来的既定状态。国情就是这样一种因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发展程度都是不可选的、都是既定的,甚至是特定的。任何道路如果不与具体的国情相适应,就会水土不服,难堪大用。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展道路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背后更有着上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还有着近百年的海外殖民掠夺资本。这样的“美国梦”,中国学不来,不能学,也没有资本去学。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结果“先生老是侵略学生。”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所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效能。以十八大报告及其精神的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工作,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初中历史教学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以通史体例为线索,以主题、单元、课的形式展开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一开始就是模块加专题的体例。做好衔接,尽量避免重复,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程对中考和高考的要求。这样做,更能发挥党员教师的战斗堡垒和把学习形成为一种习惯的作用。

撰稿人:罗亚文

供稿部门:第五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