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学设计

艺术教研组 郭爽

2010年第五届云南省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奖课教案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高中教材《音乐鉴赏》(必修)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本教材以音乐文化为主线来划分单元,共十八个单元,三十二节。除了重点的中国音乐以外,还包括亚非拉美欧民间音乐和西方专业创作音乐。本教材前后构成知识链,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音乐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内容中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鼓乐风格、节奏特点两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课堂中选择了四首有代表性的曲目及音像资料,《鼓舞》、《布隆迪圣鼓》、《男孩之舞》和《非洲鼓的语言》。内容的设计涉及了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充分体验了音乐的鉴赏过程。

二、说目标

通过对非洲音乐的欣赏和介绍,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并掌握其基本风格特点、表现形式和演奏乐器,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三、说重难点  

通过对非洲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初步掌握,来亲自体验、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是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这将在后面教学过程中的艺术实践部分来进行解决和突破。)

四、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听辨导入,欣赏探讨,创编表演,拓展延伸四个部分组成。本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高一的学生在知识积累、审美能力、情感体验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够自主性的学习,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音乐情境创编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设计了学生律动活动,如简单的非洲节奏模仿,非洲鼓乐的模拟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课堂最后设计了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的拓展学习部分,学生通过欣赏、思考与讨论,理解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说过程

(一)激趣导入

a.课前播放黑人跳街舞的表演片段。

b.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是什么表演?”(街舞)

师:”我们班上有同学喜欢跳街舞吗?会跳街舞吗?这种很年轻的舞蹈形式应该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吧。”(学生们热情高涨)

其实大家喜欢的这种舞蹈虽然成型在美国,但要追溯起源,可寻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

设计思想:

非洲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的接近非洲音乐,愉快地接受、体验、进而喜欢,我选择了以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黑人舞蹈 —-“街舞”为切入点,使同学们感觉到原来黑人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愿意去接近他、体验他,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

(二)体验导趣

(1)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念

这一课所指的非洲音乐是按音乐文化范畴划分的,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主要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居住地区的音乐,所以没有把北非阿拉伯地区(如埃及)和南非部分白人的音乐包含在内,因此可称其为”黑非洲音乐”或”非洲黑人音乐”。

(2)欣赏

a、《非洲鼓舞》(片段)

从舞蹈方面寻找流行街舞与非洲鼓舞的共同点:街舞又称hip-hop舞,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舞者可以随音乐节奏自由创编自己的动作,是种本能的体现,最适合年轻人张扬个性,所以得到全世界青少年的欢迎。而非洲舞蹈也是具有自由、随意的舞蹈风格。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片段当中,除了非洲歌舞,还出现了一种被誉为非洲音乐之魂的乐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鼓。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正确。鼓是非洲音乐的代名词,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非洲有几十种基本鼓形和数百种鼓的变形,大如水缸到小如茶杯鼓的形状有陀螺形、圆锥形、台柱形、正方形,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甚至还有人形的鼓。持鼓的方法有把鼓夹在腋下,或挂在颈上,持在肩上,顶在头上等等。击鼓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演奏带有很强的即兴性。(介绍非洲鼓的时候大屏幕展示各种鼓的图片。)

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还经常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

b、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在特殊的场合演奏的鼓乐《布隆迪圣鼓》。

边听边看书上图片和有关介绍。这种在特定场合演奏的圣鼓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没有旋律,没有音高的鼓点节奏,也可以体会到宗教仪式中的神圣与庄严。这就是鼓的特殊语言。

非洲人生活中的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离不开鼓,接下来就请大家来欣赏一首为舞蹈伴奏的鼓乐曲《男孩之舞》(片段)。

c、《男孩之舞》(片段)

感受音乐的情感特点。(奔放、热烈)

(在以上几段视频的基础上,我们抛开视频的干预,回归到音乐学科的听觉艺术特色上来,带着学生的想象,再次强调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非洲歌舞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欣赏与探讨

问题:(1)感受这三段音乐体现了非洲音乐什么样的特点?

热烈、激动、富有震撼力

问题:(2)在这段音乐里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

呐喊声、鼓声、歌唱声

(在第二题讲解的同时,结合我们生活的特殊环境,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拓展。少数民族的原始部落当中也有很多原生态的音乐表演形式和我们今天欣赏的非洲部落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有佤族的木鼓舞,侗族的铜鼓舞等等,在楚雄也有我们载歌载舞的原生态歌舞梅葛调、左脚调等等,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设计思想:

在每一段音乐欣赏前先围绕音乐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要求去欣赏,引导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展开积极的思考,充分发挥想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探索非洲音乐的兴趣。

(四)创编与拓趣

通过两段《非洲鼓的语言》(片段)引入节奏特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几段段音乐中都是哪一个音乐要素在发挥主要作用呢?

生:节奏。

师:对。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每个节奏的变化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非洲人民正是用鼓这种特殊的语言,以及其节奏的变化来传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甚至有的语言可以通过鼓点的轻重和细微的音高变化来表达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节奏这个音乐要素来进行一段非洲部落的情景再现,体验一下非洲人的热情、奔放的情怀。

大屏幕上显示要求:

A、分组练习四条2∕4拍的节奏,长度为三小节。

B、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如:击掌、跺脚、敲打桌面等,形式不限。

C、每组练习一种节奏型

D、合作演奏出模拟非洲鼓乐节奏

(老师做简单评价)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对“节奏”这个音乐要素非常熟悉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强调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因此,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之后,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更准确地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对非洲音乐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设计了一个编创和律动的环节,非常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使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真正非洲音乐的特点。

(五)总结

1、请学生谈谈对非洲音乐的印象。

2、教师补充完善。(非洲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非洲的气候高温、少雨、干燥,在这种环境中,非洲人依然能够同大自然进行斗争,依然能够且歌且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希望大家在这一课中不仅仅是了解到非洲音乐的文化及风土人情,更希望大家能够学习非洲人民的勇敢、坚强与乐观的精神。)

(六)拓展与探究(课后作业)

1、自主欣赏《门库尔雅》(马林巴二重奏)、《非洲赞歌》(歌唱和马林巴演奏)

2、你知道非洲音乐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有那些影响吗?找找在现实音乐生活中有哪些非洲音乐的影响?

六、说教学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音乐还是一门实践性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在注重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律动的音乐课是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特点,而高中音乐课堂应该是知性的,理性的。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与活跃,积极与投入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们高中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我们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尽可能合理的设计学生的律动及创编活动,丰富我们的课堂氛围,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不再单一和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