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抗战名家名曲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939年春,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光未然(张光年)应冼星海之邀,在延安养伤时创作了堪称民族诗史的《黄河大合唱》诗组。作者以雄浑的气势,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歌颂,无限深情地礼赞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民族解放战争的神圣意义。

战斗性与抒情性、鼓动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是这首气魄宏伟、震撼人心的大型组诗的重要特色。全诗以黄河巨人的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扣人心弦、振奋人心。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原稿为三弦伴奏,后改为琵琶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作词:张光年 (1913-2002)笔名光未然。著名词作家、戏剧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曾创作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1942年-1943年在云大附中任教。

作曲:冼星海(1905.6.13-1945.10.30),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著名抗日歌曲。

未命名-7

保卫黄河

黄河颂

黄水谣

供稿部门:艺术教研组

撰稿人:张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