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课内,促课外——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之我见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教学经验交流

——云大附一小    马明姣

走上教学的讲台,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四年,曾经总是天真的想,小学教学有何难。与昔日的同学们交流起来也得到同样的答复,小学的教育何其简单,殊不知,里面大有学问。回想当初首次登上教学讲台,面对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却只能哑口无言的尴尬局面。一路跌跌爬爬,尝到了教学中各种酸甜的滋味,甜来自于孩子们的不断成长,所有的付出换来的点滴成绩,酸来自于一次次失败后的自我否定与质疑。不管滋味如何,都让我不断地成长起来,在这条路上走的沉稳了些,平静了些,也坦然了许多。今天,就我在教学中一些浅显的所得与各位老师分享学习,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修正。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即是接受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学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如何充分的利用这短短的40分钟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即掌握方法,又提高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面向全体,分层展示

苏格拉底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他发光。”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发光呢?面向全体,全员展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然,全员展示并非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每个人一个任务,每个人一句话,长此以往,导致“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撑了”的问题,无法有效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智力水平、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展示也可以根据个体的差异拥有灵活性。在低段教学的第一课时中,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生词、读通文章和了解课文大意等比较简单的问题,在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一般会让班级里基础知识较弱,胆子较小的同学来解答,一来问题浅显,回答也比较轻松。二来可以提升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而在进一步学习课文时,遇到课文中较难的问题,我就让那些爱动脑,平时比较积极的学生来回答,那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在他们回答的同时得到一些启发,引起自己的思考,随即进行补充追问,拓展提升。这也就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承担适当的展示任务来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即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这样,人人有事做,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环节,而且互为补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突破重点  找准展点

在课堂上需要学生展示什么?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得以展示?我认为,这要涉及到展点问题。比如说一篇课文里面哪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共性和规律性的问题的则应成为展点。概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示:一是展学习成果。即学生通过学习后创编的小诗歌、小作文、课本剧等;例如在学习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制作了相应的头饰,自由组合,然后编排成小的情景剧进行表演,表演中,学生不但能抓住动物相应的性格特点,又能够很好的突显课文所要向孩子们展示的道理。在这样的展示中,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创作想象,又从学习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二是展重难点。即抓住能够贯穿全文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展示,这样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小学阶段的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要绕太多弯,学生们也很容易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蚕姑娘》一课中,整篇课文最重要的问题即为:蚕姑娘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只要能够清楚的掌握蚕的四次变化特征,也就成功的掌握了课文。三是展问题。可以是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展示让全班同学得到借鉴,认识更深刻;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辩论中得到提高。

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参,认真备课。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我觉得最难把握的可能就是如何抓住课文的一条主线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每次听经验老道的老师们上课犹如一种享受,行云流水般的设计,不拖沓更不失精彩。而换做自己,总会觉得备课时浮浮沉沉,想要做到“形散神不散”的设计,总会有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这也是我在备课中需要不断克服的难题。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积极对课堂回答进行全面预设,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结合“课后的思考题、课文中重点句子”等去挖掘展点,通过朗读、拓展、仿写句段、创作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展示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展示原则 简约精到

课堂的展示过程如何做到省时高效,简约精到呢?短短的40分钟教学时间内,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大讲大谈,一篇课文里面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解决展示。如一些基础的、学生已经掌握的、太难的或者理论性太强的都不要展示,总结起来就是:1、有口难辩的问题不需要展示。学生理解难度大、难以掌握、表达的,需要教师讲解说明、提升、点拨过多的问题不展示。2、一看就懂的问题不展示。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多少思考价值,难以体现学生思索创新的问题不展示。3、收效甚微的问题不展示。不能突出课文重难点、对于理解课文没有多大帮助、学生耗时过多而学习目标达成甚微的问题不展示。遵循好这些原则,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既简约精到,又省时高效。

四、教师作用  点拨追问

在教学时,听得较多的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于是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大部分时间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学生想怎样展示就怎样展示,学生展示什么就是什么,我认真聆听就好。可是到后来我发现,这样的课堂如同放野马一般,学习目标没达成,该有的问题解决的七零八落。因此,我改变了自己旁观者的态度:

首先,在学生进行展示前,进行方法指导。第一步,做好预习指导。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一般我会让学生完成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课堂的效率就会明显提高。第二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小组讨论分配展示任务。在刚开始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可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就连谁先发言都需要争论一番,等时间一到,发现该讨论的问题依然没有任何结果。于是,我便给她们各自分工,按照一定的步骤细化探讨,慢慢的学生能够适应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并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各组寻找展点、确定展示方式,讨论的效果也慢慢有了好转。第三步,收集预习疑难,掌握各组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教师作为课堂中重要组织者,引导者,在学生展示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其中,点拨、讲解、追问、评价、小结,使学生展示的问题向深度和广度方向拓展延伸。毕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有限,思考出来的东西还是具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年段低的学生,他们善于模仿,当有学生起来展示完后,很多学生就会照着固定的思维模式重复重复,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其他视觉来思考。当然,有时也会拓展的太开颇有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完全脱离了原本应该关注的焦点,这时候就需要及时的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讨论的中心。

最后,当学生积极的展示完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开展多元评价。可以先组内评价,哪些环节很精彩?哪些地方有待提高?或者让其他小组互评,从其他小组的展示中你有什么收获?最后由教师根据各小组的交流、展示等方面再做总结性评价指导,同时制定下一次展示的目标。对于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要提醒学生下次如何改进。由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非常在意的,所以教师需公平、公正、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展示给出有力度、有激情的评价,能促成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分享、借鉴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当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之后,剩下的学习时间就回归到了课外,走进了另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

(二)课外阅读学习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教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从吕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单靠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怎么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呢?课外阅读正是对学校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教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采集。在此,教师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为加强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地生活方式。

在教学中我发现喜欢阅读的孩子和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差距在一步步拉大,有的学生阅读面很广,他能够流利的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认识基本的物理现象,掌握上百首名家作品,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反之不爱阅读的学生,他们在最基本的课本阅读方面都显得极为吃力,完成阅读后不能明白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含义。这样的差距还表现在写作方面,爱阅读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较强。

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帮助了孩子们知识的提升,更多的还能蕴情,养人,从各方面升华自己。阅读并不与学生成绩的好坏成正比,不是说成绩好的学生就爱阅读,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爱阅读。我们班的王一诺小朋友是全年级老师较为头疼的顽皮蛋,上课不认真听讲还要捣蛋,至于什么听老师话就更别提了,想干什么干什么,就这样一个上课连5分钟都坐不住的小男孩,却可以安安静静地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完全沉浸在阅读的世界。报名参加社团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哪里也不去,想想他还喜欢阅读一些,索性就把他安排去了图书馆,本就想只要他不闯祸就是大幸,没想到小家伙非常乐呵,兴高采烈的去了图书馆,安安静静的度过了那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可见,阅读的世界很大,可以包容所有,那么该怎么样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这件事呢?

一、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我们的孩子处在刚接触阅读的初期,如果这时强迫他们去看一些比较生涩的,或者是拥有大篇幅文字的图书,兴趣还未产生,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中了。经过接触,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在阅读时总是先翻看图片,而不去管文字到底说了些什么,由此可见,图片对孩子的吸引力比文字更为强烈。因此,我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科学画册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也浓,还不会产生畏惧之感。

二、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我们不必过多的严格要求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我们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种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三、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选择图书的过程中,老师或者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刚开始我也带上了有色眼镜,那就是什么是对孩子有意义的书籍呢?我总是认为像科普类的,文学知识类的,拓展思维能力类的书籍,便是对孩子有较大的帮助的,而类似漫画啊,迷宫类型的我觉得并不应该加入孩子们阅读的范围,毕竟对学习帮助也没那么大。但在第一次班级集体订阅书籍后,我就将自己的认知彻底打翻。孩子们订阅的书籍五花八门,什么《兴趣语文》、《快乐学数学》等等,在学生翻看之际,我也问孩子们借了两本进行翻阅,可不想才翻了几页我就再也没有兴趣读下去了,里面的内容单一,枯燥。这时,我发现一个小男生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自己手里的书,我走过去一看,是一本《幽默大师》,我跟着他看了几页,确实挺幽默,但和学习貌似沾不上多大边,于是我问他:“你喜欢你订的书吗?”他说:“喜欢,这本书很好看。”我接着又问:“你为什么想订这本书呢。”原本以为他会告诉我就是觉得好玩,没想到他说:“因为我认识的一个三年级的朋友,我觉得他很幽默,很搞笑,总是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也想成为像他一样幽默的人。”听到这里,我顿时觉得原来孩子的心理世界那么大,我们所有的以为,在他的眼里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到后面订阅书籍的环节,我总是和学生们说:“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你爱读什么就订什么。”平时如果遇到家长问需要给学生们买点什么书,是不是要名著之类的,我就告诉他们:“孩子们对什么书籍感兴趣就给他们读什么,不要刻意要求他要读什么,重点是他喜欢就可以了。

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四、和孩子们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专家们认为,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但在学校里,没有了家长的陪伴是不是就要把阅读丢掉了?我却认为学校里的阅读时间更为珍贵,这里有同学和老师的陪伴,更能带动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每次发新书的时候,都是孩子们最为兴奋的时候,没有订阅书籍的同学看到旁边同学都在津津有味的看书,也会凑上去跟着一块阅读,连我也不时沾沾光,和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除此之外,我也会额外的给他们订阅一些书籍,尽量的使阅读的面丰富起来。记得有次给他们订阅了一本《手绘世界地图》,孩子们高兴坏了。我们一起围在地图册旁边,兴奋地在地图上寻找世界的七大洲,四大洋,去寻找每个国家拥有的丰富物产,去探究他们所处的地域特点,听到孩子们不断发出的惊呼,就连那些不爱说话的同学都积极加入了讨论的队伍,这样的阅读时光实在是快乐无比。

无论是课堂的教学,还是课外的阅读拓展,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仅看到眼前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放远未来,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成长、强大,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人生道路的开拓者,引路人。

IMG_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