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就写下了鼓舞中华少年的《少年中国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彼时,变法失败,内忧外患,梁先生的晨钟暮鼓惊醒了中华少年,在未来五十年的崎岖路途中为华夏的命运而努力。

这次的《开学第一课》以历史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关键词:爱国、勇敢……,它着眼于抗战岁月,列举了许许多多生动而真实的事例——南京大屠杀时的照片里,失去了家庭的小孩独自在废墟里哭泣;约翰·拉贝的庇护所,拯救了为数不多的中国百姓;牺牲在前线的高级将领左权将军,为我们做出了身先士卒的典范;抗战老兵对峥嵘岁月的无尽的回忆和怀念,记载了一代人的奋斗史;当时大学生的投笔从戎,爱国思想充斥着神圣的学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一片萧条荒芜;在经历了“二·二六兵变”后,法西斯势力在日本站稳了脚跟。“三个月灭亡中国”,便是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敌视和不屑。但是,我们不仅未在三月之内灭亡,八年之后,我们还将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土地。面对敌人的现代化武器和军国主义恶魂,我们只有未成体系的工业和几乎空白的军事,一百多年的积贫积弱,如何将来自东洋的侵略者驱除?这时,中华自古以来的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意识成为华夏儿女的共同认识,民族精神成为联结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纽带,团结起了中华民族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如今的抗战老兵或是当年的大学生,都已是耄耋之年,可当面临国难的时候,它们中的一些只有十二三岁,只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只有“将鬼子打跑”的信念。但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华夏儿女的情之所系,将这个民族联结起来,让我们拥有了保卫祖国的信念。中华少年,毅然决然担当起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也让“爱国” 的信念永不断绝。

保家卫国,共同的责任;身先士卒,民族的荣光。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可以随时为了祖国和民族而献身的信念。勇敢,不是来自于野蛮和好战,而是从温文尔雅的品性和知书达理的修养中演化而来。只有认识到了个人与国家的深切联系,才能真正拥有为了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才能将满腔的爱国热情肆意挥洒。八路军、新四军的勇敢并不是正面和侵略者硬拼,而是运用足够的智慧去消灭敌人——地道战、游击战,都是在斗争当中实践出来的智慧。儿童团,作为抗击敌人的特殊的组织,也充分发扬了勇敢的精神品质,发挥了斗争的重要作用。勇敢,必然是和智慧联结在一起的。真正勇敢的人,一定是充满了智慧的人。中华少年,知性而成熟,活泼而热血,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成为勇敢与智慧并存的人。

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劳动者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曾拥有辉煌的古代。但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如同四季流转,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也承受过不堪的的近代。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今非昔比,我们摆脱了屈辱,获得了独立,少年们不再需要冲在硝烟四起的第一线;但中国民主与富强,中华民族的复兴,仍需要中华少年的努力。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中华少年们任重而道远。

 

 

供稿部门:德育处、团委、语文教研组

撰稿人:高二理(5)班  蒋瑞杰

指导教师:马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