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废墟深处

夜幕降临,中华门瓮城内及三层平台上,烛光伴着泪光,寒风里满是哀思。在一排排跳动的火苗前,人们脱帽,鞠躬,献花,离开。古老的城墙,清香的白菊,摇曳的烛影。仪式结束后,很多人静静地围绕在白烛前,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几年前,我看到的人们在南京明城墙前哀悼大屠杀的景象。抚摸过六百多岁的老城墙,感受着那砖墙缝隙之间是否浸满了鲜血。我听到凄厉的警报声,男人们的痛斥声,妻儿们的哭喊声,敌人的狞笑声。枪林弹雨,刀光剑影,子弹穿过胸膛撞击在城墙上,刺刀挑起身躯鲜血溅在城墙废墟上。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为人间炼狱,那是怎样一幅惨状,老辈们不敢忘记,小辈们不敢想象。

从永定河的卢沟桥,陕北的瓦窑堡,内长城的平型关……一座座建筑残破废墟都无不在提醒着新生的每一代:忘记历史的人必会重蹈覆辙!

走进废墟深处,我们看到英雄的爱国之心让他们勇敢无畏。无论是儿时口中常哼唱的王小二,还是历史课本上的榜样赵一曼,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在战争年代,他们把一切奉献给祖国,是爱国,是勇敢。而被高科技浸染着长大的我们,面对血淋淋的历史,转头,眯眼,甚至不曾直视。让人不禁叩问,过去的民族精神,爱国意识去哪了?我们止步历史书,电视,电影里的废墟前,从没想过走进这深沉厚重的废墟深处。然而,是谁在背诵抗战历史时面对动漫美剧唉声叹气?是谁在旅游古城面对导游讲解的抗战背景不以为然?是谁在被要求写抗战读后感时百般推拒?而今同学们对美剧中的英雄推崇不已,难道中国就没有吗?

扒开历史废墟的残砖碎瓦,那些对敌人的宁死不屈,对同胞的舍身相护,对战友的相持相助,谁敢说,他们不是英雄!他们为保家卫国,抛家弃子,视死如归,谁曾想,他们也平凡!他们的子女甚至不曾见过便是诀别,他们的父母居然要经历白发送黑发的沉痛,我们生长在和平的年代,竟然就把他们血泪换来的和平当成理所应当,竟然就把他们肉骨修成的历史想的平白无奇?“一个民族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打败?当他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我们怎么敢?怎么敢!

2015年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中国乃至世界都注视着天安门下庄严的阅兵仪式。习主席在这样特殊的日子再次走进历史废墟深处,带领国人缅怀这一段血泪交加的曾经,唤醒中华民族血脉深处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英勇威武军人舰队,更看到了热泪盈眶的抗战老兵。他们接受着主席的礼待,人民的拥戴,这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来自废墟深处历史的厚重叹息,多久了,如今炎黄子孙们再次记起历史,直面过去,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时刻不忘历史的民族,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废墟是历史的缩影,废墟深处有英雄的灵魂,我们祭奠,膜拜的不只是英雄,更是英雄身上不灭的抗战精神。《开学第一课》中,撒贝宁说:“我们在和时间赛跑,挖掘抗战老兵身上的精神。”继承抗战精神:爱国,勇敢,团结,自强。我们敬仰英雄,我们更需要牢记使命。我们在和平中成长,更应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而在这和平年代中,祖国不需要我们到前线杀敌,爱国,更应该是爱护,保卫,建设发展祖国。

走进历史废墟深处,我听到声声告诫“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只有强大,才能站得稳走得快,而现在还不够,少年强则国强,未来属于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说说而已。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祖国需要人才,我们就把自己培养成人才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

回顾历史绝不是要沉浸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走进废墟深处,便是走向精彩明天。

 

供稿部门:德育处、团委、语文教研组

撰稿人:  高三文(1)班   朱钰

指导教师:溥德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