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自卑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一书。书中谈到: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什么是自卑?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如果从这个定义出发,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面对过这样的境地,或者,我们每个人都经验过,或正在经验着自卑。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为了减缓这种痛苦,自我会本能的做出一系列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

自卑感与补偿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大致过程是这样的:现实与预期的差距——自卑——建立优越感——强化。

非理性的自卑何以让人无法自拔?作者将器官缺陷、娇纵、忽视归纳为儿童时期最容易碰到的三种问题。存在以上问题的儿童,他们在早期获得安全感优越感的方式可能是强调自己的身体缺陷、依赖他人的肯定、哭闹淘气来引起他人注意等等,缺乏通过自己正常努力或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来达到目的的成功经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更容易感受到挫败。并且在之后的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目的”循环反复,不断被强化、放大。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超越自卑?阿德勒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简而言之,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自卑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自卑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努力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价值。

自卑有可能是毒药,也有可能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最大动力。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感受过自卑情绪,或许你现在也依然在感受着这份混合着羞耻与无力的自卑感,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成长,就总还是来得及的。不要沉迷于自卑,更不要依赖于不靠谱的补偿行为。克服自卑还要注意调整行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1.培养独立精神,丢掉依赖性。2.多接触人。3.锻炼能力。4.锻炼意志。5.锻炼身体。6.总是自我训练。以上6点,均将通过自身努力,增强能力,增强实力,从而增强自信、克服自卑。

供稿部门:德育处阳光动力心理咨询室

撰稿人: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