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恰是读书时 ——惊蛰•启勤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这是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观田家》。诗人透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惊蛰时节的自然风貌和这一节气对农耕社会的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学期伊始,让我们走进“惊蛰”,了解它背后的人文情怀与生活哲理。

一、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顾名思义,惊蛰即“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的时节。”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全国各地逐步进入“正春”。岭南、西南等地桃枝初红,报春盎然,早已一派融融春光。

二、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中国古代就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谚语。到了惊蛰节气,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时节。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这一时节,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江南地区的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在抓紧进行。田间地头,一派农忙之景。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惊蛰!”

三、杏花村酒香,佳果满前堂。

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的“节庆因素”被不断弱化。而在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同除夕、春节一样,被人们视为“节日”来庆祝;伴随着节庆的产生、发展,惊蛰时节也诞生了一系列颇具意味的民俗活动。

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人们为了自保,常常选择在惊蛰节气祭白虎,从而起到“驱除小人,祈福安泰”的作用。为了祈福,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四害和霉运,亦即民间”打小人”的前身。

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惊蛰时节梨子上市,民间便有了”惊蛰吃梨”的习俗。近代走西口的商人于惊蛰吃梨,多有”离家创业,努力荣祖”之意。除此之外,惊蛰时节还有蒙皮鼓、抒发人生之愤等习俗。

四、经阁碧树伴,青雨吟赋台。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文人的理想。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尽管三级考试间隔的年限不同,但考试时间几乎都安排在初秋时节,寓意“金秋高中,荣归乡里”。为了在科考中获得成功,读书人需要做长期的复习准备。尤其是考试当年的春季,是读书人发奋立誓,冲刺科考的时节。从惊蛰起,读书人便受农忙的感染,效仿耕作的农人,发奋于书斋,耕耘与笔端。上京赶考的考生,需要一路赶路,一路备考,可谓“背朝烈日面朝书”。

今年的惊蛰在3月5日,也是开学之际。阳春三月暖,正是读书时。“儿童急走追黄蝶”般嬉戏耍乐的寒假已然结束,惊蛰时节,我们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对于普通年级的同学而言,这一时段需要调整状态,适应学习生活,总结上一学期的不足,制定新学期的学习方案并付诸实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惊蛰对于莘莘学子,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发奋学习的标志。昔我苦读,夙兴夜寐;今我登榜,逐梦人生。对于毕业年级的同学而言,今年的惊蛰更具有重要意义。辞别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寒假,初三、高三的同学将进入最后冲刺的阶段。省、市两级统考,高考、中考将接踵而来。能否破茧化蝶,实现人生理想,关键就在今春!惊蛰过后,学业开始步入正轨,毕业年级的备考进入关键阶段。高三、初三的同学应该把握好时机,查缺补漏,利用最后的几个月完善自我,争取在升学考中取得辉煌。

在新的学期里,让我们抓住这大好时光,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EZ]AQ7G3DP1@SK}9LI8EW%L

供稿部门:党政办 宣传组

撰稿人: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