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小松老师2015—2016下学期经验交流发言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各位亲爱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很荣幸,由我代表初三年级全体同仁,向学校,向领导,向各位老师,汇报我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状态。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个标题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含义是: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充满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一个头脑清楚的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句老话来作为我今天汇报的标题,是因为这八个字恰能映证我在云大附中的心路历程和此时的心境。

二〇〇九年二月,也是一个寒风萧瑟的早晨,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探头探脑地敲开星耀校区的大门。迄今已七年有余了。

七年前,我二十有六。七年后,我三十又三。七年前,我轻狂不羁。七年后,我诚惶诚恐。七年前,我自负不凡,七年后,我自加菲薄。七年前,我粗枝大叶,七年后,我力求精细。   七年前,我生活潦倒。七年后,我基本温饱。

总而言之,七年,我绝不仅从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变为一个面容苍老,身体肥胖,精神衰弱,右腿微残的大叔。更重要的改变,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观念,发生的巨大的改变。总结成一句话,七年前,我既无知人之智,亦无自知之明。七年之后,我心存知人之智,追寻自知之明。

这样的改变,我觉得将之定义为一种成长,是恰如其分的。这成长,首先要感谢学校:

有一句老话,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阳光,空气,雨露,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条件来源优越,则必茁壮。反之,则必凋敝。而对于一个一个人的成长,则恐怕更为复杂。良师,益友,龙头,凤尾,缺一不可。七年之于我,能有如此成长,不能不说,这完全归功于云大附中星耀校区选择的环境。七年来,无无时无刻,这个环境不在给予我能量和养料。有吴天佑,赵中泽,许芳,陈艳清老师等等这样的良师,对我善引良诱;有于占东,阮瑛,林江荣,李丹等等这样的益友,对我团结友爱;有刘老师,赵老师,毕老师等等这样的龙头,有蒋老师 ,杨老师,、这样的凤尾,为我解决后顾之忧,带领我开拓进取。

在云大附中星耀校区丰厚的土壤中,我逐渐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两个巨大缺陷。

其一,无知人之智。

我们做老师的人,就是要把学生教好。教好,无外乎两个方面:德育,智育。这几个字,看起来是很简单,说出来不需要十秒钟,但其实是一篇绝大文章,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终身!把学生教好,首先得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身体,能力,家庭······各个方面。并深入思考如何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这是需要我们做老师的人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去思考,钻研的问题。可惜当年的我,并不懂得。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固学自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深入学生,不了解学生,不关注学生。教学成绩一塌糊涂,班级管理乱七八糟。

其二,无自知之明。

大约是基因的问题,自小开始,我身上就有一股盲目的自信。自信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更是成大事业者皆必有非凡自信者,必有可以凭借的长处我何有之?回想初到附中,洋洋得意,神魂颠倒,长幼不分,尊卑无序。闻前辈之鼓励居然以为褒奖,视母亲之积淀居然贪以为己功。不思进取而枕黄粱一梦,贪图安逸而守株以待兔······现在我常常反躬自省,对着镜子指着自己的鼻子痛骂“你一个黄口小儿,乳臭未干,不学无术,何德何能!”骂完浑身冒汗,舒坦无比。终于,在附中星耀同仁的帮助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两个巨大的缺点,并且痛下决心改之。于是我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长相厮守。同悲同喜,共得共失。于是我发现,学生可爱的时候,真的好可爱啊!于是我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教授知识,从学生的角度去管理班级。所以我戒骄戒躁,收敛精神。所以我发奋读书,查缺补漏。所以我虚心求教,闻过则喜。所以我清楚地认识到,三十三岁的我,还是一个教学和管理上的小学生,还有大海一般的知识要向各位同仁学习。

现在想来,七年,才明白这个道理,我心里不免有些酸楚。毕竟,人生有几个七年?现在想来,七年,能明白这个道理,我心里不禁又很欣慰。毕竟,我懂得了,我成长了。这七年没有白费。我想,我还会胸怀这八个字,继续走下去的。一直走到走不动的那天。微笑地躺在路边。最后,感谢所有星耀校区的领导和同仁,希望你们幸福,快乐,希望我们的学校,永远昌盛。

 

供稿部门:初三年级

撰稿人:戚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