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

在日常心理辅导工作中,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不讲道理,无论他想要什么,你必须立即满足他,否则,他就大吵大闹、砸东西、自残或是以死相逼。表面看来,这样的孩子是特别地不讲道理、任性甚至可以叫自私到极致,遇到这样的孩子,父母一般真的很无奈,在指责孩子自私过程中,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这么自私的呢?经过研究发现,其实孩子的这种极端行为是父母在无意中强化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如果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孩子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布娃娃,非常喜欢,于是就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这个,正常情况下,我们会给孩子买的;第二次出去孩子再次看到一个更漂亮的布娃娃时,还想买,这时,很多妈妈会告诉孩子:宝贝,上次才买的,过几天再给你买吧,孩子不同意说:不,这个更好、这个更大,这个更漂亮,这个我更喜欢,无论孩子怎么说,妈妈就是不给孩子买,因为妈妈觉得,如果此时给孩子买了,也许会给孩子惯出一些没必要的毛病,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很伤心,甚至伤心得哭,这时爸爸看到了,不忍心,就跟妈妈商量,看孩子难过的,给他买了吧,并让孩子保证下次不要了,孩子的心愿满足了,这时,孩子得到一个经验那就是:原来哭这么有用啊。”

事实说明,再下一次, 孩子看到一个更漂亮的布娃娃,还是要买,妈妈不高兴了、更不同意了,因为才买的,而且孩子也保证不再要了,怎么能出尔反尔呢?但是孩子有了上次的成功经验,看到妈妈不买就哭,谁知道自己怎么哭闹妈妈也不买,慢慢地孩子越哭越厉害,声音越来越高,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这时父母的面子下不去了,只好再次妥协给孩子买了,这下孩子更有经验了,只要自己玩命地哭,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然后再下一次,孩子又看到更好、更漂亮的,还是要买,妈妈不给买,孩子这次有经验了,看到妈妈不买,立即用头往柜台的玻璃上碰,谁知,竟然把头弄破了,出血了,这下妈妈是真的慌了,认为是自己太固执了,才导致孩子受这样的伤害,最终结果就不用说,妈妈主动给孩子买了,孩子以大获全胜结束。

虽然妈妈妥协了,但是妈妈回来后也反思了很久,家里的布娃娃越来越多,孩子买回来也不玩,最重要的是,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孩子会越来越有恃无恐,这样下去会害了孩子,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现状。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孩子的极端行为其实是家长一次次强化出来的结果,是我们的爱,爱出来的结果。如果我们的家长,在孩子要买第二个布娃娃时,就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家里已经有一个了,这个肯定不给你买,无论孩子怎么哭或是闹,你可以再次告知孩子,今天这个布娃娃是肯定不会给你的,你如果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但是,我要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不要走得太快,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会一边哭一边追着你跑,我相信各位家长在街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一个小家伙一边哭一边追着妈妈跑,这种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虽然这样的行为开始有些痛苦,但是只要你坚持几次,不要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孩子就会慢慢适应了,绝对不会出现文章前面的极端行为。

 

供稿部门:德育处阳光动力心理咨询室

撰稿人: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