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试题分析

试题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命制,以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和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没有出现超纲或超标现象。突出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特别是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考查目标明确,难易适度,区分度较好,没有出现政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的问题。

1、突出了对基本历史知识的依托和考查。具体依托或直接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如下:

题号依托或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4依托“儒家思想”
25依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26直接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7依托“明朝时代特征”
28依托“洋务运动”
29依托“维新运动”
30依托“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1依托“建国初期时代特征”
32依托“17、18世纪英国时代特征”
33依托“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经济发展”
34依托“斯大林模式”
35直接考查“两局格局”
40依托“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时期的时代特征”
41依托“建国以来的时代特征”

可见,14个必考题无一不依托或直接考查基本历史知识,而基本历史知识既包括具体的历史事件,更多的则是对历史时代特征的把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基本历史知识还包括了初中有而高中没怎么涉及的内容,如经济重心南移,1卷中涉及的外戚专权、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

2、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

试题基本上都采用了“提供新材料,设定新情境,考查新问题”的命题方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分析阐释的能力,尤其是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除27题(分析影响)、35题(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外,12个选择题中有10个都是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阐释。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准确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3、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历史浩如烟海,我们学习的历史应该是与现实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试题考查的问题大多与现实有紧密联系,如25题地方吏治的重要性,28题改革与传统观念的冲突,31题学习外语热潮,32题社会消费的变化, 41题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分析等,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学习的实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判。

4、命题技术的改进。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没有出现逆向选择题,避免学生因为做题的惯性而导致非智力性失分;(2)没有出现组合型选择题,避免学生通过个别选项的认定或排除蒙对答案;(3)基本上消除了试题的阅读障碍,对材料大多进行了便于阅读理解的处理,即使少量直接引用古文,也是通俗易懂,不构成阅读障碍,更好地突出了对历史思维而非古文阅读的考查;(4)没有出现材料主旨题,避免了将历史题异化为语文阅读理解题;(5)将答题所需的知识严格限定在中学基本历史知识的范围,没有出现漫无边际的文化常识的考查。以上五个方面命题技术的改进都更精准地契合了“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考历史命题主旨。

总之,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的命制相比以前更加科学、规范和公平,也让高考复习备考更加有章可循,基本上避免了之前“学的都不考,考的都没学”的备考尴尬。

 

 供稿部门:历史教研组

撰稿人: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