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

21a8253_proc

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灵异的故事向来都是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老辈人似乎更善于此,我奶奶跟我讲过的一个故事就很精彩。

说是:她小时候,住在弥勒寺的村子里(我常常由此想起“兰若寺”。),越过现在的西昌路,就都是田地,再过去叫“大沟”,那便是荒坟野地,罕有人烟之所了。到了夏日的晚上,领头的孩子带着包括我奶奶在内一大帮小孩,一齐跑到大沟边沿,对着荒地喊:“烟毡儿(其实应该是毡we二声,昆明话里毡帽之意。),拿火来!烟毡儿,拿火来!”一下子,由远及近,磷火点点,便绿绿幽幽地蹦跳前来。众小孩一见,又喜又怕,呼啦一下全跑开了。

奶奶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很认真,怕我不信,又强调一次:“我是真的看见磷火了哟!我小时候,远远的山上,幽幽点点总能见到磷火呢,现在看不见啦……”我自然是愿意相信她的。

3864684_proc

有时候我想,这个故事和现在电视电影,广播电台中的灵异故事比起来,一点不可怕,甚至算不上一个灵异故事。更有人会跳出来说这是迷信,立马用所谓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烟毡儿,拿火来!”这一现象。但我就是愿意相信它,因为这个从奶奶口中得知的故事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满载着人们对旧世界神明时代的怀念。莫说新时代的科学打倒一切,唯我独尊的现状,就是现代的灵异故事,都受到这个癫狂时代的左右,无不充满了邪恶鬼怪,毛骨悚然的怨灵。在那些故事里,它们都是要人命,也必须要人命的。现代的灵异故事,折射出的正是这个快速、冷漠、残酷的新社会。而旧时代的那些灵异故事呢,才算得上真正的“鬼故事”。“鬼”其实并不可怕,因为在过去尊天地,畏鬼神的神明时代,鬼是世俗的,人情的,甚至有时是亲切而幽默的。就拿“烟毡儿”来说吧,只要孩子们呼唤他,他便尽量满足小孩子的好奇,拿出磷火来给他们瞧瞧。“烟毡儿”什么样?是恐怖还是虚幻?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和善的“鬼”,虽然也让人畏惧,但至少对小孩是很亲切的。

又让我想起奶奶讲的另一个故事:说是以前旧社会,在文庙街,都是老房子四合院,各个巷巷四通八达拐弯抹角。到了晚上就有挑了挑子来卖米线混沌宵夜的。经常碰到很晚有客人来吃宵夜,付了钱,摊主明明白白地点清楚,但是到了早上一看,却都是黄纸白钱,才知道遇上鬼。这个吃宵夜的“鬼”就很世俗,明明脱离了肉身,还眷恋着人世间的美食,吃了也罢,还懂得给钱,有骨气,不食嗟来食。他也很幽默,和摊主开个小玩笑,用黄纸白钱来付账——这也是“七月半”你们阳世烧来的银子么。

这些个故事其实从古都有,那些神话传说,其实一开始都是“鬼故事”罢了,讲的人多了,经过文学加工润色,就流传了千年,各种《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便是最好的例子。跟现在动辄这个“凶铃”,那个“咒怨”相比,我愿意相信他们,因为这些故事深处,总是透着旧时代世俗的温情,透着人情味。我也越来越相信,所谓科技,也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寻求那早已失落的神明时代吧。

(封面图片为体育老师郑熠于黄山所摄,啧啧啧!瞧小然然这傲娇的表情!)

 

撰稿人: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