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儿时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感动得泪流满面,至今听到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依然感动不已,的确,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都是最重要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在5岁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1.5岁,这期间的主题是安全与信任;1.5岁~3岁,这一段时间的主题是依赖与自由;3~5岁,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即男孩恋母期与女孩恋父期,这一段时间的主题是性与爱的平衡。很多咨询师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假若一个孩子的心理顺利度过0~3岁,那么他就有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他就会寻求优秀与卓越,但假若卡在了0~3岁,他主要寻求的就是安全。“一方面,妈妈的爱是我们内心幸福与健康的基石,另一方面,妈妈的非爱行为,也常常是我们内心痛苦的源头。”要成为一个妈妈是非常难的事情,要成为一个好妈妈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每一个愿意陪伴孩子来咨询的妈妈,愿意看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承认和改变,甚至,哪怕改变不了都可以,在我看来,这样的妈妈已经非常伟大了。不管是经验老道的心理医生还是尚在年轻的心理医生,都发现孩子所反映出的很多问题,90%左右其实是亲子关系,家庭内部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亲子关系,其实并不是父母或孩子单方面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很多孩子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但是学业繁重,父母都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锻炼的机会。孩子长大之后,情商极低;步入社会后更加是屡屡受挫。于是,父母只有责怪和内疚。

亲子关系是人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所以一旦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就一定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问题如果没有妥善解决,就会给孩子造成无法磨灭的创伤。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就更加重要了。首先,建立信任,孩子如果无法与父母建立信任,在以后的生活中便难以相信他人,也难以建立自信。

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变形记》,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尽管节目饱受争议,有夸大事实的成分,但是节目里那些动辄打骂父母的“问题少年”和“问题少女”们难道不是真实存在的吗?仔细观察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常的、阳光的。城市主人公们的家境普遍很好,但有些父母整日在外地工作,很少陪伴孩子,有些父母则溺爱孩子又不愿花时间精力好好教导他们。农村孩子的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孩子,感觉自己不受关爱,缺乏安全感,怀疑自己没有价值。这些不难让我们深思,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陪伴。很多父母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因为觉得自己的付出换不回应有的回报,所以感到失望和无奈,妈妈最容易失控,如果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就会给家庭,特别是给孩子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妈妈的情绪是否稳定,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妈妈的训斥、指责,不分场合发火,甚至暴打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会使孩子在承受身心打击的同时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学会正常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而不是指责和抱怨。尤其是面对孩子时,做个情绪乐观稳定的妈妈。运动,音乐,绘画,冥想,大自然,阅读,旅游……这样的事情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美好感受,让自己的内心更有力量。

我大学的挚友,曾经对她刚懂事的儿子说,“妈妈最爱的人是自己,其次是你和爸爸”,很多传统的中国父母无法赞同她的观点,我却为她点赞。因为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理能量,一直给予,也需要收获,所以一个连自己都不能爱、不会爱的人,又怎能好好地爱别人?很多妈妈觉得自己很委屈,一直在付出,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先生看到,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来换回这失去的一切。这样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人本主义咨询理论提出观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其实也是在说明,妈妈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无论任何时候,请别忘记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妈妈真正成功的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自己和孩子的独立才是真爱,是一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妈妈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因为妈妈不仅要努力疗愈自己曾经受过的伤痛,还要让孩子单纯美好的长大,共勉!

 

供稿部门:德育处

撰稿人: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