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几乎每天在朋友圈都能看到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同事把餐点做得十分精致,然后每天有不同的主题,还要配上素色的木桌,漂亮的餐具,用90度拍下照片。于是,见到的同事们都纷纷点赞,惊叹不已。这些……怎么说呢?我理解为生活中的仪式感吧。生活中确实需要些仪式感,比如读书的时候,要关掉手机,断网,倒上一杯茶或者咖啡,打开淘来的台灯,翻开一页,慢慢品味。把各种纪念日写在备忘录里,安排聚会并且拍照留念。买来许多无用但是自己喜欢的小物件,摆在自己每天看得到的角落,每天拂拭欣赏。

尽管有时候,这些仪式感显得很强迫而没有实际意义,但的确会让我感受到我在枯燥单调的生活里做了一些正当、重要、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情,让我平凡的生活呈现出某种特别的重要性。

学术上,可以为仪式找到源头。“法国人类学家 Arnold van Gennep 的代表作《通过仪式》,提出了仪式的三重结构和阈限理论。苏格兰人类学家 Victor Turner,则在他的基础上,将仪式的研究发扬光大,形成了特纳学派。”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仪式的本质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暂时剥离。人在仪式之中,一切所从属的身份被暂时剥离了。不再有等级,尊卑,上下,分类和结构,一切的参与者都遵循仪式本身的规则,而这套规则的导向,是将人往自然本性的深处进行引导:我是谁?你会感觉到,一切熟悉的东西都变得陌生起来。你会重新去观察和思考它们的意义,它们与自己的联系。你会体会到一种极端独处、独一无二,极端自由的感觉,这就是自然性和个人性的释放。”

其实,我们所追求的仪式感,是想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生命如歌却似繁华落尽,一不小心,时间就匆匆流逝,我们就老了。所以,我们借由仪式,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事赋予意义,通过这些仪式,重新找回自己对生活的掌控,重新让自己感到:我才是生活的主人。虽说世间一切存在皆合理,但是存在,就要有价值,这是我们生活的精神基础。我更多的时候倾向于把掌控感理解为一种安全感,因为每个人只有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能够对身边的事物、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确认自己的自主意识,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

我们所追求的仪式感,也正是一种内省和沉思。比如: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读者。

在我做饭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工匠。

在我创作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艺术家。”

诸如此类。

因为这种掌控感和安全感,让我们重新获得生命的激情与希望。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1)掌控身体

身体是大脑的基础。通过掌控身体,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节律,获得更充沛的精力,更稳定的情绪和思维控制能力。

(2)掌控时间

提高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和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3)掌控情绪

学会察觉他人情绪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理性思考的关键。

(4)掌控目标

确立一个目标,并每天为之奋斗,让自己看到每一天的进步,让每一天都成为非同寻常的一天。

 

供稿部门:德育处

撰稿人: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