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的力量

请听题: 以下哪一个安慰模式是正确的?(单选)

“你不要这么想。”

“我也有过相似的遭遇……”

“你的感受我能了解。”

“我特别同情你。”

“想开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来给你分析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请尽管说。”

你投票的那个选项,会是正确答案吗?看看你是否是一个会安慰别人的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经常需要安慰来访的学生、家长、同事……我一直在学习如何有效地共情和安慰来访者。有时候,我们试图在信任的人面前吐个槽,寻求个安慰,结果发现,听完对方的话,比一开始还要生气了。又或者,你试图安慰向你倾诉的人,却发现很无力,除了说“没事的,都会过去的”,竟然找不到缓解对方情绪的合适方法。

其实上面的每一个答案,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些看似正常的安慰方式,实际上很无力,有的甚至是起反作用。下面我们仔细来逐一体会一下当事人的感觉:

第一种情况:比如我们经常会这样安慰别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那么糟糕”“你不要这么想”……然而,别人的感觉却可能非常糟糕!因为这其中暗含的意思是:“这是你自己太敏感,你不对”,“跟处于痛苦中的人说一切其实没那么糟,你不要这么想,相当于是在贬低和轻视他所受到的折磨”。我们的错误在于首先否定了别人痛苦的感受,还非得强迫别人往好的地方想。

第二种情况:比如类似“我比你更惨”的居高临下的同情,听起来暗含的意思:你的算什么!是你自己弱!

这种比惨的安慰人的方式,其暗含的风险在于:

  • 否认了对方情绪的合理性
  • 否认了其经历的独特性
  • 把对话的焦点从对方转向了自己

这其实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因为双方没有站在平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所以不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第三种情况:比如过早说“我完全理解你”、“我懂你”……可是,就算是十分有经验的咨询师,要做到完全地理解另外一个人,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这么说,别人只会觉得你只是随口说说,因为我们只能做到“如同”,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是如此独特的,我们无法变成对方。

第四种情况:比如滔滔不绝跟对方讲道理;或者只是口头提供帮助,难免假大空。因为“人们在沟通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寻求答案,也包含了内容信息层面和情绪情感层面两部分。”所以,别说那么多大道理来说教对方,也更别只是口头上说要帮助对方。

当然,也许还有更多无效的安慰类型,毕竟因人而异,那么如何有效地安慰一个人?安慰别人的关键是什么?心理学家们总结出比较有效的是:

步骤(1):接受ta,看见ta;

换一句话说,即我不加评判地接受并看见他人的情绪。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曾说,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去翻阅罗杰斯的咨询案例集,一个简简单单的“嗯”大量地出现在他对来访者的回应中。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会使得倾诉的人情绪输出的管道是畅通的,她处于一个安全、友好、有爱的倾诉环境当中,痛苦会得到缓解。有时候,你觉得你什么都没做,只是陪在对方身边,甚至是听她哭一场,而她却在结束之后会告诉你,“谢谢你,感觉好多了。”

步骤(2):陪着Ta,我们在一起;

当你试图安慰一个人,有时候,只要呆在ta身边,告诉ta并非一个人。仅仅是,握紧你的手,告诉你,“我们在一起”,你的内心就感觉到了力量。

步骤(3):抱抱ta,温暖ta;

除了口头语言之外,不要犹豫,走到他们身边,用肢体接触对方。你可以根据关系的远近和对方的习惯,握着对方的手,鼓励倾诉时候的哭泣,甚至推动它的发生。当基本的共情已经达成,你可以注视着对方,对ta说:”太难受的话,就哭出来吧。没关系的,我会陪着你。”而拥抱则可以传递出热度与温情。

步骤(4):为TA做点什么吧;

没有什么比实际行动更能安慰一个痛苦无助的人了。当然,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做不了这么多。但是,直接去倒一杯热水比说“喝点热水吧”更有效果。

人生总是有起有伏,可是正因为在最低落的时候,有人毫无功利之心地帮助和安慰,我们才没在最黑暗的时候放弃我自己。心存感激,拥抱朝阳!

供稿部门:德育处

撰稿人: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