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慢》

以前车马劳顿,时间似乎过得慢悠悠,可是现代人似乎已经感受不到时间了,因为在飞速发展的节奏下,我们都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我们每天拼命学习工作,生活像被摁了快进键,来不及思考我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里面描写的一个细节特别触动我的内心。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其实我也多么希望我可以慢慢来,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需要抉择的时候,我可以慢慢思考,一步一步走踏实,让迷茫少一点,错误少一点,悲伤也少一点。

“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可是,大部分中国人却慢不下来了,多少人每天都在忙累困中度过,这种状态其实也是你我当中无数人的真实写照。这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有多少人都在渴望着慢下来享受生活,但似乎现实并没有给大家“慢”下来的机会。这是否也许是因为我们把“慢生活”理解错了。

著名的“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多年前,新周刊就曾做过一个专题,题目叫《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

文中提到,

中国人,赶时间。

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

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

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

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

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

排队,最好能插队。

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即使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我们存在的价值,因为我们不敢轻易放松,生怕错过了一切物质,但是我们那么追逐物质与速度,其实是我们需要的不多,而是欲望太多。是时候该静下来沉淀自己了,没有意义的瞎忙蒙蔽了我们的内心,透支了我们的身体,最后我们只能用钱交换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古人说:“慢工出细活”,偶然间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台湾第50届金马奖影帝,台湾著名导演蔡明亮的御用演员李康生。总是在镜头前慢一拍,本来稳坐在摄像机后面的蔡明亮也着急了。可不管怎么催,李康生最多推进半拍。吃饭的时候,蔡明亮忍不住调侃李康生:“20多年,我都没见过还有谁能比我还慢,今天你可是让我大开了眼界。”李康生并不生气,他不紧不慢地说,“天天叫肯德基送外卖,你知道哈兰·山德士上校多大年龄才创办肯德基吗?”蔡明亮说:“70多岁吧。”“那不结了,慢工出细活,慢也能成功。”最终,他凭借《郊游》夺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

上的绝对慢,更不是停滞或放弃,而是一种顺其自然地稳中求进。所谓顺其自然,并非代表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有勇气接受一切的成败。”—摘自《壹心理》

其实,慢下来,认真并坚持做自己的事情,还能有更健康的体魄,更积极饱满的情绪去 追求幸福,因为你的幸福在自己的心里,不在别人的眼里。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才是第一位,那种以健康为代价的快速节奏,不一定是对的。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到60万,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有多少破碎悲伤的家庭啊,如果失去了生命,那么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了,

任时光流逝,驻足看看眼前的美好吧。

供稿部门:德育处

撰稿人: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