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清明

每年大年初二和清明节,父母和我都会回老家上坟。今年犹然,却又颇感不同,陡生些许新的思考、感悟,于是作文以记之。

祖坟隐于荒山,需跋涉四五公里方至。沿途野草丛生,弥望尽是浅碧映入眼帘,好一派盎然生机,自古流传的“踏青”习俗,正当此时此景。心旷神怡,但一想到去看爷爷,心中又生伤愁。我们到爷爷墓前,拜了三拜,放上一些酒食,缓缓而去。然后祭拜高祖,又到祠堂拜了始祖,然后下山。

细细回想,我与爷爷相处的机会很少,却不意他会走得那么快——他逝去在四年前。四年前的一个清晨,他毫无征兆地走了,无疾而终本是一种不错的归宿,但我仍旧心有不甘,只恨自己没有多一点陪在他身边。我每年只能见他两面,但只因与他无话可谈,我每每跑去和堂兄弟玩耍。他和奶奶在一间小木房隔壁而居,因为爷爷喝酒、吃肉、抽旱烟而奶奶吃素拜佛。他平日喜欢到老年宫闲逛或在家看电视。我唯独记得有一次和他一起炒菌子吃、喝酒,还和他下了两盘象棋,下棋我自然敌不过他,但他也不多夸赞。他的话很少,人很平和、又朴实。我对他的了解有大半来自爸爸的讲述。他务农四十年,一辈子种田、养猪,还有把八个孩子拉扯大,爸爸是其中最小的弟弟。爷爷目不识丁,却颇有管理才干,人缘好,他话不多,但为人处世令人敬佩,干农活技术好、能吃苦。他曾经做过生产队长,与乡亲同甘共苦。此外,我对爷爷没有更多的了解。

但他的形象气质令我敬佩,他的简朴、实诚,一切都似写在脸上,嵌在一言一行中,与他相处少刻,便可知觉。我对他并没有形成太多的情感,但他的身影令我不能忘却。我不由自主的希望继承他的精神。

我于祭祖的礼仪、讲究并不详知,但对“传承”、“血脉”这样的概念多了一份理解。我知道了我们一家的由来,先祖为金陵人,生于明代末年,为避战乱,举家南走,落脚于宣威,从此世代务农。另外听闻有家谱传承,有机会当拜读一番。但我终究知之甚浅。但今夕再思,心中已有答案,那就是;精神。祭拜不仅是因为血脉之缘,更因为精神的传承。不久前在语文考卷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提及”家风”,正是当其时,我恰在此刻悟道了:斯人已逝,然长风不绝,泽被后世。我们敬天法祖,所效法的正是这“风”。

值此新生的时节,我们后辈当乘此遗风,直向天行。

供稿部门:团委、德育处、高三年级组

供稿人: 吕俊良

指导教师:李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