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考题、探规律、定方向——政治教研组2018年中考试题探讨会侧记

2018年7月4日下午,政治教研组如期在教学楼4楼会议室进行了教研活动。作为中考结束之后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2018年昆明市中考政治试题探讨。

纵观2018年昆明市的中考试题,集中展现了“问题为表现、能力为核心、基础知识为载体”的命题倾向,明确体现了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和公众参与。和2015年、2016年昆明市的中考政治试题相比,2018年昆明市中考政治试题有以下突出特点——

知识

板块

第一,知识板块在全卷中的分值占比有所变化。品德类、法律类知识的分值占比有所提高,国情类知识的分值占比有所下降。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占比
分值

 

年份
品德类(认识自我、自尊自强、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法律类(心中有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秩序)国情类(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2015年20%30%50%
2016年25%36%39%
2018年25%40%35%

第二,客观题越来越简洁明晰,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主观题越来越倾向于考察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是简单地考察“是什么。”2015年试题的主观题部分,有5个问是辨析题(主观题共12个问)。2016年的试题中,最经典的第30题,在考察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时,要求学生按照四个明确区分的角度准确地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2018年试题延续了这一倾向,30题关于“精准扶贫”的考察,要求学生根据现状中的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紧密结合时政,紧贴学生生活,体现学科特点。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当年的中考题出现了“全面依法治国”。2015年以来,“校园欺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当年的中考用了一个分值高达22的综合分析题来探讨“校园欺凌”。2018年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修改了宪法、国家主席进行了宪法宣誓,今年的中考就考察了“精准扶贫”(30题第四问和第五问)、宪法的地位(29题第一问)和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29题第四问)。

第四,创新题型不断涌现,“经典题型”开始回归。和往年中考相比,2016年中考新题型最多——填空题、名句阅读题、环状图表分析题,着实为难了不少考生。2018年中考,延续了2016年的“经典”——名句阅读题(27题第一问)、环状图表分析题(28题第一问),创新了文氏图理解(29题第二问)、流程标示题阅读(29题第三问),同时,多年未见的“经典题型”也开始“回归”——情景分析与解决(26题)、简单文段阅读(27题第二问)、多角度综合分析(28题第二问)。

第五,持续关注省情,长效考点“常考不衰”。2015年中考第30题关注云南省跨越式发展,2016年中考第29题关注云南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而今年中考第30题则关注云南省怎样实现精准扶贫。这三个大题归结起来的长效考点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怎样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怎样推动环境建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除此之外的长效考点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5年26题、2016年28题、2018年27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和启示(2015年第29题、2016年第30题、2018年第28题)、宪法的地位(2015年第27题、2018年第29题)。

透过这三年的昆明政治中考,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在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题型训练。在复习备考阶段,自始至终都必须做好知识基础的强化与巩固,同时还应该紧盯时政、紧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利用专题训练强化学生解读现实、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利用经典题型加强知识训练的基础上,大胆进行题型创新,让学生通过新题型增强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当然,必要的知识背记是不可少的。但背记的量不宜过多,抓好长效考点、突出新增考点(如2018年第29题——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即可。

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对三年中考真题的分析,探寻昆明市中考的规律,并以此为据,为今后的教学和备考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参照。

                                                    供稿部门:政治教研组

                                                     撰稿人: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