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自我攻击

国庆假期刚过,就有同学找我聊天说,“天哪,假期太短暂了,感觉只有下午和晚上,因为一觉醒来就是中午,自己啥事情都没干!”我自己也感同身受,于是安慰他,其实大部分人的假期就是这样悠闲随性呀。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和不甘心,“到了年底,又没完成目标,真失败”,“再考不好,我就不想读书了”,“我以前的同学都出国了,去大城市发展了,收入很高又见了大世面,我却做着不怎么样的工作,过着不怎么样的人生,完全是在浪费生命……”其实,不甘心和想做好是人之常情,和别人比较,从而激励自己,让自己有斗志有动力,是积极和正面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付诸行动,而是陷入了纠结和自责的深渊中无法自拔。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攻击和责备只会让我们感到无力和糟糕,光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和负面评价就足以让我们消耗掉生理和心理上的能力了,结果当然是,没有力量也没有能量做事情了。

停止自我攻击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虽然自省可以帮助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做得更好,但是一味地自我攻击会让自我惯性否定,回想我们童年的时候,如果父母、老师或是同伴一直给予我们“你不够好、你不值得被爱”……的负面评价中,你并没有真正的努力过、爱过,而是背负着攻击,抵触、厌恶。比如学习,无论你怎样努力,始终无法得到肯定,因为“永远不够好”的标准会转变成一种自我攻击,消耗你的能量,让你迷失。于是,于是,很多人长大了,还是很容易对自己复制一个这样的模式:“我有一个事情没做好,我这个人真是太糟糕了”,所以后来的一切都是在被动的努力,试问当我们带着不够好的自己,背负着羞耻感和被攻击的感觉,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苦苦挣扎时,真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能力吗?真的能够真正喜欢自己的目标吗?

心理学中的羞耻感(shame),是个体把所有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时,而产生的痛苦体验。一个人在不接纳自己的现状,对自我进行攻击时,往往就会沉浸在一种这样的痛苦体验中。因为和痛苦的体验捆绑在一起,我们还会有一部分本能变得排斥和厌恶自己的目标。比如小时候我们因为父母或老师过度的鞭策而不再喜欢学习,甚至一辈子都讨厌学习。这种“永远不够好”的标签,不仅毁灭我们的学习,也影响我们将来的生活。

很多心理咨询师会说自我接纳,改变认知,自我攻击就会减少或者停止,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观念,但是真正的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认知,最后用这种新的认知克服恐惧,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反复,或是带来新的问题,也许是希望,也许是挫折。所以在内心找一个地方,像是童话故事里可以倾诉的树洞一样,把“不够好的自己”装进去,一味责备自己也不能改变既成事实,所以我们得花力气和心思让自己平静下来,专注目标,才能事半功倍。我们要努力的目标不是要证明自己是多么糟糕、不够好……而是专注和坚持,集中我们所有的能量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不管怎么样,爱自己优秀的部分,也接纳自己失败的部分,才能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竞争。不可否认,有的人或许会在自我攻击的鞭策里,获得某种成功。但是在一种自我攻击的心理状态下,获得的成功可能是一种负担或是代价。所以,我们需要把“不够好的自己”放在一个可以倾诉的树洞里,卸下负担,去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供稿部门:德育处

撰稿人: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