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演讲:“守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关注过这样一条新闻——2019年11月13日,澳门商人何鸿燊(shen)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至此,七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通过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

有人说,从商业运作上来讲,6910万元港币,远远超过了青铜兽首本身的价值。但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的爱国人士,愿意不惜任何代价把它们带回祖国?

这是因为兽首不仅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以及精湛的中国传统工艺,更重要的是,铸工精整,錾工刻划里,一凿一凿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

流落海外,不见天日,时光在它们身上沉淀下的是沉痛的国耻。它们的回归,是对国耻的铭记,是复兴的证明,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坚守。

守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禹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泱泱大国,千年文化,历史纵横,氤氲至今。无论何种灾难,颠沛流离,长江黄河水孕育出的华夏之根,都深植于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站在当今,回望文化的剪影,到处是时间的回响,历史的积淀!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无论何种境地,一身血脉傲骨,从未断绝,其关键就在于脚下山川河流中氤氲的文化,坚韧柔和,包容开阔!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那些深埋在历史中的宝贵财富,能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 那是中华汉字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酝酿成了今天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中国话,酝酿成了横平竖直、堂堂正正的中华汉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谓凌云健笔意纵横,那是中华诗词。那里,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优柔,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不过寥寥几字,却润透了中华民族的气度,品格与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立于时代潮流,莫忘初心,莫忘归途!那润透生活的一点一滴的文化,需要我们用心守护!

一撇一捺,不仅仅是书写文字,更是在书写一个数千年民族的智慧与未来。低吟浅唱,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分的机械记忆,

那里藏着“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的忧国忧民,

那里透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爽朗澄清。

那里埋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凄婉叹息。

那里有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志气。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好书,交好友,行远路,做大事”的校训指引下,高一高二的同学们上星期刚刚结束了探寻湖湘的研学之旅。

在他们热切而又兴奋的描述中,同学们也收获了一丝小小的憧憬。其实,我校所开展的研学活动,何尝不是一次中华民族文化寻根之旅,一次追寻革命火焰的文化之旅呢?

橘子洲头,看层林尽染,问天苍茫,叹谁主沉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在脚步中感悟红色文化的不断流淌,再于旅途中接过红色传承的星星火焰,我想,这便是研学旅行最深处的意义所在。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根。

中华文化作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其不仅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同时也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在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不断迈进的中华文化,其既是中国人民的文化,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

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方可长出中华文化的参天大树;

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便是守住中华民族之魂!

牢记我们来时的路,坚守我们文化的根!    

供稿部门:2017级高三理(5)班、德育处

撰稿人:朱正午、赵涓宏

演讲人:朱正午、赵涓宏、杨霄、周佳颖、江一舟、王睿

指导老师:顾晨、张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