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乎“假想的观众”

这对我的很多青少年来访者来说,可能是一段很不堪回首的过往,比如,经常害怕别人批评自己,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不停猜测,害怕别人在看着自己出糗……那个时期,总是觉得别人在看自己,议论自己,觉得自己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人啊,怎么能和那些负面的东西扯上关系呢?其实,最后发现,最累的还是自己。那么如何消除这种内心负面的“假想观众”呢?

青少年可能持有这样信念,即其他人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他们认为其他人,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假想观众使得青少年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尴尬、嘲笑或拒绝的行为。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性的发育成熟使大家越来越把注意力指向自己本身。我们在心理上或脑子里存在着一群“假想观众”,觉得自己每天就像演员一样生活在舞台上,有无数双眼睛在监督自己,自己随时会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其实,并非时时刻刻都有人在注视着你。相反,正因为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自己的事情,所以都丧失了观察别人的兴趣和热情。可见,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青少年期,个体在身体上、认知上和社会情感上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他们对于自己非常地关注,自我意识显著提高,他们似乎有这样的看法,即像他们自己关注自己那样,其他人也非常关注他们,而且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吻合。上个世纪 60 年代,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Elkind把青少年这样一些特殊表现解释为认知发展中的自我中心(egocentrism),他提出了自我中心的两个维度——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和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专家们认为这样的心理特征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比如对自我意识的夸大感觉、对危险的过分轻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和对同伴压力的过度敏感等。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两个概念一直沿用下来,并被用来解释青少年一些特殊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外界的反馈就像一面镜子,能帮助一个人校正自己的言行,对任何人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但是,它的作用只能局限于‘帮助’,而不能代替‘决定’。对于青少年来说,“假想观众”有利有弊,消极的方面会让他们变得内向、自卑,因为内心总有一个自己看起来永远无法达到的标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敏感多疑,内心压抑但情绪无法排解的时候会伴发抑郁症。当然,积极的方面也使得青少年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开始顾及周遭的想法和看法,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对青少年来说,建立内心的规则,培养自信和主见,是克服“假想的观众”最重要的手段。适当调整自己的社会评价系统是很重要的,毕竟每个人关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内心真正的安全感都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克服敏感心理,强大内心,增强自信可以消除内心假想的观众。人在日常生活中偶尔犯错误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所以包容自己和他人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大多数青少年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在家长的关怀下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是,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精神世界的匮乏更加明显。作为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的“最佳听众”,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发掘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鼓励和肯定,同时,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给予正面积极的反馈,不要总是让手机和电脑替代了父母的角色,用心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成长。

其实,大家都挺忙的,别在乎“假想的观众”,只要明白这一点相信就会好转很多。

供稿部门:德育处

撰稿人: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