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凉,人间温暖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初二6班  王姿匀  ,刘隽希, 杨小可  。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数九寒凉,人间温暖》。

王:冬至,又称“冬节”、“压岁”等。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国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又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合称二十四节气,而冬至就是24节气中的一个。因为它的日子并不固定,所以又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我们,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冬至线)上,因此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以后,太阳逐渐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正因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更由于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有“冬至一阳升”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因此,在冬至前后,天气最为寒冷,请同学们添加衣物,注意保暖。

刘:在我国江南地区,冬至盛行吃汤圆,意在团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台湾古称冬至为“冬节”,汤圆被称为“冬节圆”或“圆仔”;杭州人在东至则吃年糕,从明末清初保留至今;山东和四川人在东至喝羊肉汤,羊肉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两湖一带的群众在冬至一定要吃赤豆糯米饭;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客家人认为冬至时水味最醇,所有客家人冬至兴酿酒;北方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还流传有一些说法,如“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和“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杨:提到冬至时节吃饺子的风俗,还得追溯到东汉时期,一个有关医圣张仲景感人的故事。

张仲景是邓州人,在一年回乡的途中,他发现不少人耳朵溃烂流水,他深感奇怪,找人询问才知北方一入冬便连降大雪,雪大到常常一夜之间就能将房屋埋掉半截。人们的手脚即使整天烤着火,但依然被冻烂,更何况裸露在外的耳朵呢?由一开始的肿痛到痒热难耐,随后手一抓便溃烂出水,时间一长耳朵也就冻坏了。

 关心民众的张仲景一回到家乡便开始做药膳,他把羊肉炖上白广椒、当归、茴香、肉桂等中药。下锅煮熟后捞出羊肉,加上葱姜蒜、萝卜等剁碎,撒上油盐、辣椒或胡椒粉,用面片包成一个疙瘩,煮熟后连汤带着疙瘩趁热吃,吃得几次浑身大汗病就好了。

虽然人们对张仲景的医术深信不疑,但大部分乡亲冬季一天只吃两顿稀饭,哪有钱买药与羊肉呢?张仲景深知这一点,于是在院内砌上大锅灶,决定自己舍汤药,给乡亲们治病。这药方果然有效,不到三天,冻烂的部位都逐渐有了好转。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赶来喝这种叫“胶耳”的药,张仲景也凭借自己高明的医术,医好了不少疑难重病,轰动了方圆数十里。

张仲景是在冬至那天开始施舍祛寒胶耳汤。“胶耳”与“饺儿”谐音,所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冬至这天包饺子吃,一直延续到现在。

刘: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文人根据数九方法绘制的图,兴起时期为明代,是文字式、圆圈式、梅花图式的形式。今天给大家展示的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塡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塡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

李: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古时候,漂泊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邯郸冬至夜思家》,来描写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下面请侯周敏淇、申皓谦,朱凌云基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李:下面请大家和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我们读一句,大家读一句。

    谢谢大家,今天是冬至节,我们为大家准备了100张《九九消寒图》,感兴趣的同学早校会结束后可到阳光舞台左侧排队领取,一人限领一张。最后,祝大家冬至快乐~(齐)

撰稿:刘隽希,王姿匀,杨小可

审稿:李丹

改稿:李丹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