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地理实践力教研活动——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和澄江湿地野外实践活动及路线勘察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第二年了,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逐渐被老师们理解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运用需要老师们重视。地理教研组在经过认真准备后,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一次教学野外实地的教研活动。也为我校学生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做准备。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最大高原深水湖、第二深淡水湖泊,属南盘江水系(珠江水系),湖平面呈南北向的葫芦形,流域径流面积1053平方公里 (含星云湖378平方公里)抚仙湖湖面海拔高程为1722.5米时,水域面积约216.6平方公里 ,湖长约31.4公里,湖最宽处约11.8公里;湖岸线总长约100.8公里,最大水深约158.9米,平均水深约95.2米,相应湖容约206.2亿立方米,水质为Ⅰ类。入湖河道梁王河、东大河、马料河等52条,间断性河流和农灌沟53条,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16723万立方米,其唯一出口海口河多年平均出流水量约9572万立方米。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完成后,抚仙湖最高水位1722.00米、最低水位1720.50米;每年2~5月抚仙湖向星云湖输水,其余时段两湖独立运行,遇较大洪水时向海口河排泄。抚仙湖流域植被以草丛、灌丛、针叶林等次生植被为主,森林覆盖率27.03%。蓄水量相当15个滇池和6个洱海,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8%。
抚仙湖的美离不开抚仙湖的清澈湖水,早在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就有“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

世界自然遗产化石地博物馆
澄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起点,记录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发展。科学家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掌握不同地理历史时期的重要地质事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地理教研组老师们结合新教材对化石地博物馆进行了认真考察和记录。
抚海湾湿地是保护湖泊的重要生态屏障,湿地是地球之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抚海湾湿地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难忘,老师们在湿地考察中也在思考、讨论出一些地理实践力的设计供大家参考。
一、抚海湾湿地
1、绘制场景素描图,手机、手表判读方向。
2、观察记录:
①观察下沉式绿地、集水花园、会呼吸的路面、生态岛。拍照或素描,记录描述其作用。
②观察沉淀塘、氧化塘、稳定塘、地表径流和沟渠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拍照、素描、结构示意图,简述其基本原理。
③ 观察湿地植物特征,拍照、素描、文字描述其特征。
3、全体同学完成“海滩小卫士”实践活动:完成大约2公里徒步,开展对游客的环境保护调查宣传。(学生完成问卷调查)
二、地质博物馆
1、记录地质演化重要地质事件。
2、利用相机、素描、文字方式记录相关的化石、生物特征。
3、记录地质历史时期的大事件。
4、观察、思考、记录生态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澄江人民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的贡献案例。

经过一天的活动,老师们满载而归!都希望能把地理教学在研学中得以体现。

供稿:地理教研组
撰稿:张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