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教师研究课活动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学校每学期一次的示范课是学校常态化的、常规的教研活动,不仅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学习探究、交流借鉴的平台,更为学校推动教学改革、推进新课程提供了强劲的源动力。

    随着二十大的召开,我们的教育也迎来新时代。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道:“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我们教书育人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中学阶段教育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核心素养目标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今年也是云南省新高考元年,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新目标召唤新教学,新教学需要新的创造力。

    为此,本学期我校开展以 “立足‘三新’教育背景,高效落实素养要求”为主题的研究课活动。文科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各安排一名教师做课;理科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安排一名教师做课。本次研究课活动上课时间安排如下:

 在此次研究课活动期间,玉溪市江川区第一中学的老师来我校参观交流,在现场全程观摩了我校的研究课,老师们认真严谨,注重聆听每个细节,与相关学科教研组共同研讨、合影留念,给予了上课教师和学生很高的赞誉与评价,进一步加强了校际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合作。

江川区第一中学教师观摩研究课

    两周的时间里,各学科做课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了研究课的精彩与魅力。

赵香老师: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以指导性讲授、 图片和视频演示、地理实验、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引导带领学生结合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描述常见的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赵香老师备课充分,发挥稳健,很有个人风格。高一2班同学作答质量高,语言表达强,学生自信,声音洪亮,师生表现都很出色。

赵香,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研究生学历,取得教育硕士学位。曾2次获得市级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在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被评为省级优课,被授予“优课名师”的称号。2021-2022被聘请为官渡区年度地理课程培训专题讲座主讲人。教育格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赵香老师本节课突出的亮点有:

1.教学设计指向非常清晰,教师在研学探究活动中的设计了相应的任务,运用任务驱动学生去体验、发展核心素养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2.设计多个教学实验方式,突破难点。教师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创新,展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也是新教材所倡导的设计情境教学、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学生在观察和感受中增强了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运用合理、灵活的板书板图,直观简练的展示课堂线索。通过所设计的研学路线展示,对教材进行了新的整合,更利于于学生理解运用,在教学中实现了课堂减负,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也对今后的地理教学有所启示,不仅要运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应该掌握好课堂板书板图。

4.课堂中教师不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教学整个过程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教师展现了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反馈,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地理教研组长 张燕华

郑楠老师:《兰亭集序》 。郑楠老师结合丰富的情境,设置具有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带来了一节令人耳目一新、极富哲理和美感的语文课。通过品析文字和句式,展现文字背后的情境,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感悟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生死观;整合思维,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引领意义;感悟王羲之展示出的“个人生命意识觉醒“的永恒哲思。引导学生品读经典,发现美,欣赏美,靠近美,实现精神的突围。

郑楠,中学一级教师,高中语文教师,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西南大学。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称号。

点评

《兰亭集序》是《选择性必修下册》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要高度重视单篇文章的阅读,应结合丰富的情境,设置具有研究性的学习任务。这篇经典散文,其蕴含的哲思,理趣盎然,发人深思。它语言凝练,清新脱俗,淡雅生动,摒弃了当时流行的雕饰堆砌之风,堪称一股清流;佳句甚多,透露着素朴自然之美和深刻的哲思之美。郑楠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3个突出亮点:

1.设计立意高。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和《兰亭集序》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引领意义;

2.情境设置好。郑楠老师利用2个月前学校组织的澄江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回味自然之美时领悟古人的哲理之美,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通过品析字词句,感受文字美,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共情力;

3.学生活动实。通过运用诵读、讨论、分析、品悟、归纳、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思绪的翅膀。让学生在老师发的书签上,用骈句写下自己的感悟,课下互赠书签,相互勉励,课堂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郑楠老师的教学在语言文字赏析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共情力,以此为基础感悟王羲之展示出的“个人生命意识觉醒”的永恒哲思,进一步探究其“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人生观,最后结合《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概括提升王羲之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引领意义。

——语文教研组长 王宏瑜

陈晓玲老师: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My Amazing Naadam Festival。陈晓玲老师以“大单元”的设计理念,针对 40 分钟完成读写课教学一直存在的时间紧的问题,把阅读任务用学案的方式让学生预习并完成。对所给文本的写作技能进行深入挖掘,加上对学生进行思维可视化的引导,实实在在的落实了英语课程改革新动向所包括的三个主要方面: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完成语言运用的教学任务。多维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学生实践运用、学以致用的能力。陈晓玲老师的英语课课堂生动、高效。师生交流自然顺畅,师生互动密度较大,教学要求落实到位,教学有效性好。学生信心满满,表现了得!

陈晓玲老师作为本次研究课校龄最长的教师,通过她课前提供给听课老师及学生的教材、课件、教案和学案,我们看到了她19年在云大附中兢兢业业的诠释,看到了她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师德风范,以及她一贯坚持的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她这次借班上课的课题并非自选而是源自官渡区今年参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的指定课题,身为高三教师的她和高一(2)班的学生首次合作呈现给全校文科教师。课堂上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环环相扣的引导下,学生们有效完成了阅读文本My Amazing Naadam Experience,习得基于传统文化主题语境之日记写作手法,头脑风暴近期参加过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当堂独立完成自己的体验日记,之后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对同伴作品进行评价,同时反思自己的写作亮点及可改进之处,互相提出课后修改润色建议以及两篇学生佳作分享。40分钟的课堂上,听课老师看到了读写课的完整过程,看到了学生从输入到输出,从独立思考到同伴分享的整个思维活动过程,整节课动、静结合得当。

总的来说,陈老师的这节课从课前设计到课堂生成体现了四新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践行了大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展示了英语读写课之WHAT, HOW 和WHY解读过程。尽管说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再怎么精致也不为过,我必须得再补充以下三点。我所看到的一位教龄较长的老师的时间沉淀和教学智慧所在,一是教学目标KUD模式的理解和描述,二是课本上提供的Checklist的创造性修改,三是分层布置作业和结束语的点题升华都给予了观课者很大的启示!

——英语教研组长 申谊

蔡莹老师: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最常见的长方体为载体进行分析,结合身边实物观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等过程,适当地运用逻辑推理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渗透立体几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直观想象素养,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素养。通过“实物模型→图形→文字→符号→分类”这个抽象与转化的过程,养成三种几何语言同时使用并相互转化的习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逻辑推理。蔡莹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主线,促进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与探究,教学形式多样,学生齐答、30余人次个体回答、群体讨论活动、个体讲解、板演画图、书写符号都很多,参与度高,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蔡莹老师的课题是《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节概念型课,教学目标是建立知识框架,规范三种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深化异面直线的认知。蔡老师凭借合理的教学思路和精彩的教学呈现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1.活用教材:结合教学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①教学中调换了线线关系和线面关系的研究顺序,理论上说,空间三元素按层次顺序应该是点、线、面,所以应该先研究线线关系再研究线面关系,但是当我们把一个立体的对象呈现在平面上研究的时候,没有面作依托所呈现出的线线关系是没有立体感的,而学生对线面关系的基本认知是不需要线线关系作基础的,所以这样的调整的合理且有利的。②教学中把异面直线关系的判断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处理。教材中对异面直线的研究只给了一个定义和一个例题,蔡老师的教学中重点带领学生研究了作为异面直线关系判断重要依据的例题,让学生在判断直线是否异面的时候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否则学生将面临教材讲了一粒沙考试考了萨哈拉的困境。③教学之中舍去了面面关系的研究,在“学透”和把教材内容拉完两者之间选择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核心。

   2.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从学生对具体实物的观察、感知、操作的表现与所举具体实例以及以长方体为载体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学生最终认识、归纳出了空间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直线与平面、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会初步判断,有效构建了知识体系;通过课堂中画图、写符号,的板演呈现,可知学生正在熟练的将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转化练习的过程中,从当堂反馈中体现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3.课堂氛围良好。课堂上,蔡老师人美,声音好听,教态亲和,引导学生,抓住主线,促进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与探究,教学形式多样,学生齐答、30余人次个体回答、群体讨论活动、个体讲解、板演画图、书写符号都很多,参与度高,活动完成情况良好。

   4.认真做事。蔡老师的课件、教学设计制作精美,课后反思全面到位,从课前到课堂到课后认认真真完善每一个细节,若在教学难点处若能更好的扣紧知识核心引导学生,会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营养。

——数学教研组长 刘云英

王丹杏老师:遗传学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探索耐盐碱水稻育种项目。王丹杏老师带领高二理5班同学们深度研究育种的技术,探索生命的奥秘。通过展示水稻雌雄同花的结构图,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袁隆平团队创造的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重要性;通过设计培育矮秆抗病水稻的方案和对相关事实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基因重组的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培育高产水稻”为大情境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以粮食安全、优粮培育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感。尽管借班上课且教学内容有难度,但师生适应性好,配合度高。教师对教学生成和学习细节处理到位,照顾学生情绪,过程评价精当及时,这样的课不仅对学生是有营养的,而且是让学生有收获的!

王丹杏老师带领高二理5班进行了以《遗传学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探索高产水稻育种项目》为题的一节一轮复习课,很好地展现了“三新”背景下,以不断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生物复习课的改革。“三新”是指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三新”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引导教师设计教学时,要密切结合学生每个阶段的特点,持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轮复习是学生在全面学习教材新知之后,对高中阶段全部生物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合、适当应用的学习过程,是对“新课”的总结,并为“二轮综合运用”进行铺垫的重要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王老师围绕《课标》大概念要求,以“培育高产水稻”为大情境展开教学,创新性设计了“矮杆抗病水稻”育种任务,给具体事实、分析原因等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式学习中,既温习了知识,又应用了知识,有效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利用袁隆平团队创造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充分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实现教学延伸;课程结束时以习总书记的讲话为依托,在王丹杏老师充满激情热情洋溢的言语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同学们以粮食安全、优粮培育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

王老师以任务式教学推动课程,任务明确,任务有梯度、有层次,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从遗传学基础知识复习回顾入手到着手设计培育矮秆抗病水稻的方案、逐步提升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综合应用分析,引导合作、总结提升、完成教学预设。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高效推进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分析交流充分;王老师点评言简意赅、引导恰当。在课程活动推进过程中,王老师巧设磁铁板演,把抽象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完整呈现了知识主线,很好的辅助推动教学。

本节课所涉及内容属于一轮复习中较难的模块,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中,根据教师的问题设计、事实呈现,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也就是所谓的深度学习,对于才进入一轮复习的学生讨论深度略为不够。王丹杏老师的这节一轮复习课,始终以学生和课堂为双中心,体现了“大情景贯穿始终”、“任务式教学”及“合作式学习”等“三新”教学改革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深度学习的能力,持续性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给我们了很好的教研示范。

——生物教研组长 杨文华

顾晨老师:与膜相关的电化学问题。以抗日战争时期,吴蕴初先生克服万难,在国外进口设备,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氯碱工厂,实现了氯碱工业产品国产化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氯碱工业。通过复习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基础知识,判断学生对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的掌握情况;通过电解原理实例设计,使学生感受电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及环保领域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剖析,回归基本原理,建构思维模型,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顾晨老师以温和的教态、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沉稳把控,高效推进,启发和引导高二理6班学生顺利突破难点,出色完成学习任务。

执教者顾晨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流畅富有激情,教学思路清晰严密,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借班上课能如此有吸引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高效突破了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落实了素养要求,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扎实的学科素养和个人魅力。教学设计有以下4个突出亮点:

   1.创设情景1,通过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历程,凝聚了一代代化学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即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膜在电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创设情景2,含Na2SO4的废水会对皮肤和眼睛产生一定的刺激,随意排放会对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请学生自行设计既能净化废水,又能联合生成硫酸和烧碱的装置。上台画出设计图并进行讲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设计、表达能力,培养宏观辨析与微观探究核心素养。

   3.学生设计的装置与高考题高度重合,本节课得以进一步升华,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新课改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降低了学生对高考的畏惧心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通过高考题的突破,建立思维模型,又通过另一道高考题的自主练习,学生讲解做题思路,提高学生运用模型的能力,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学生活动、获取知识四条主线,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是一堂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课,真正取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不足之处,在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时间安排再紧凑些,教师在总结、提升环节就能更主动充分,本节课也就更加完美。

——化学教研组长 赖丽霞

刘恭元老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最近迅速出圈的淄博烧烤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淄博烧烤为什么能火?课堂总共设计四个环节,分别探究淄博烧烤爆红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哪些优势和特征?淄博市政府如何抓住流量密码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各地文旅局长为什么这么拼?课堂紧扣时下热门事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轻松了解政府如何在经济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牢牢吸引住了听课的师生,给我们带来了深度和广度具佳的课堂。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刘恭元老师的展示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近来火爆出圈的“淄博烧烤”为主线,以“一只串何以火了一座城”为总议题,带领学生层层深入、潜心探究“淄博烧烤”一夜成名背后的爆红密码。本次课题以驱动型问题为导向,以“时政述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视角认识万千游客进“淄”赶考的火爆现象。再以两个子议题为抓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认识“淄博烧烤”火爆背后,党和政府的厚积薄发、深耕细作,进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以及市场繁荣背后政府的“梦幻联动”,深刻体会“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经济健康运行密码。教学设计的最后,回归生活、回归现实,以万名大学生与淄博“双向奔赴”的温情故事结尾,使得学习有深度、知识有热度、课堂有温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大背景,以情境设计贯穿始终,以任务型活动穿插其中,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意识,落实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素养。

   教学是留有遗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不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有一定的沟通和了解,学生的表现可能不会那么拘谨,配合上也一定会更加默契,本节课也一定会更加精彩。

——政治教研组长 王岸丽

李蕴汐老师:《从青年之死到青年觉醒—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通过三位历史人物的救国道路来具象展现北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运用时空定位,梳理民国初年袁世凯从专制独裁走向帝制自为的具体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军阀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以及当时革命党人捍卫民主共和的努力和斗争;探究北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全面客观的认识;感受无数民国爱国青年的救亡情绪,形成家国命运相连的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传承青春精神。李蕴汐老师以点带面、再由史及情,课堂梯度清晰,专项性突出,氛围轻松和谐,课堂极具感染力。

李大钊在《青春》中写道:“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内容虽老,但李蕴汐老师却将它呈现出了蓬勃的朝气。课件制作精美,教师热情洋溢,纵横捭阖,学生深受感染,神入历史,课堂充满青春的气息。教学通过三位历史人物的救国道路来具象北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虽不能对北洋时期进行宏大的全景展示,但别出新裁,更易使学生对历史达到理解之同情,设计富有青春的灵动。学习任务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展示出了青春的智慧。整节课融入了“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的青春精神,凸显了教学立意,升华了本课的灵魂!

——历史教研组长 肖阳

杨绍林老师:光的全反射。从“疫情”消失小魔术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焦点问题,和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从中分析现象,推导公式,归纳总结发生全反射的条件,解释自然现象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杨老师课堂引入非常巧妙,重视学生的参与,用多个实验带动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完成学习内容,给我们展现了一堂饶有兴趣的物理课。

杨绍林老师研究课的课题是《光的全反射》,内容是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属于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非主干知识,高考考查在老高考理综卷中一般是一道选择题(6分),或者是一道10分的计算题,在新高考物理试卷中一般是一道选择题(4分左右)。

高中物理中的光学知识一般以现象明显,逻辑简单为特点,以平面几何知识为基础。

杨绍林老师这节《光的全反射》的研究课带领学生集中学习了三个主要内容:全反射概念的建立;全反射条件(规律)归纳及应用;了解全反射在生产、生活、国防科技中的广泛应用。

教师的演示实验有三个:“疫情消失”的魔法演示;光在玻璃丝中的全反射;光在长条形玻璃长边侧面的全反射。

学生实验完成了两个目标:观察全反射现象得到全反射概念;探究归纳全反射产生的条件,得到全反射存在临界角。(本节课的实验器材都是老师自己购买和自制)。本节课集中通过五个环节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整节课流畅、连贯、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度很高,教师的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到位。

通过科学实验探究,形成全反射概念,得到全反射的产生条件,训练了学生物理思维,全面参与教学过程,问题由浅入深,通过教师点拨、提炼实现了教学、育人,真正体现了“立足“三新”教育背景,高效落实素养要求”的研究课主题。

——物理教研组长 杨国平

五位文科老师和四位理科老师在课后分别进行了课堂设计说明和课堂反思,重点突出、条分缕析、简明扼要,体现出我校教师优良的专业素养。5月30日下午,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分别对本学科上课教师进行评课,校领导为本次研究课主讲教师现场颁发奖状和聘书,标志着云大附中星耀学校从5月17日开始、为期两周的本学期教师研究课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五位文科老师和四位理科老师在课后分别进行了课堂设计说明和课堂反思,重点突出、条分缕析、简明扼要,体现出我校教师优良的专业素养。5月30日下午,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分别对本学科上课教师进行评课,校领导为本次研究课主讲教师现场颁发奖状和聘书,标志着云大附中星耀学校从5月17日开始、为期两周的本学期教师研究课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获“研究课主讲教师”荣誉的9位老师

老师们以此次研究课活动为契机,在教研组备课组内开展研讨,以高效落实学科素养为目标,紧跟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要求,聚集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在做课、观课、评课、反思等环节中探索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老师们更新教学理念,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力的提升,真正做到了“减负提质”。

全体做课教师和教研组长

理科做课教师和教研组长

文科做课教师和教研组长

实际上,此次研究课只是我校历年来研究课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十几年来,我校每个学期都认真组织不同主题的校内研究课,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研讨,解决问题,引导教学。每次校内研究课都由学校领导亲自部署,教科室组织,教研组实施,全校教师参与。各教研组和备课组经组内反复备课、磨课,最终打造成优质课在全校展示;之后教研组长评课,做课老师反思。整个过程严谨认真,毫不含糊。

 教无止境,研无止境。云大附中星耀学校一贯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云附星耀的每一位教师始终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下上好每一堂课。有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高效组织,有了星耀每一位教师的爱岗敬业、乐教善教,相信我们的老师会越教越好,我们的学生会越学越优。云附星耀必将勇立潮头,继续稳居全省最优学校的行列,打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继续书写出属于云附星耀人的光荣与梦想!

供稿:教科室

组稿、编辑:和云珍

审核:毕劲梅、王宏瑜